源頭活水養清渠
作者:卜巧瑩 發布時間:2014-06-23 瀏覽次數:2286
北大法學院老院長朱蘇力曾著《送法下鄉》,照亮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無數青年學生的心靈,法治進步的過程其實就是普法、學法、用法的過程,其中最難的是讓中國農村的老百姓在鄉土社會向公民社會的轉變中,養成契約觀念、權利和民主的意識、以及對法治社會的信服。
從西南政法大學接受科班教育之后,沒有經過太多挫折和磨難,我順利進入法院辦公室工作。在一年半的工作中,通過一次次的巡回審判、普法宣傳、法律咨詢、黨群議事會等活動,我經常性地奔走于一個個活動現場,肩扛著照相機,手拿筆記本,真實地記錄和積極的宣傳著淮陰農村老百姓遇到的法律問題和困惑,以及法院司法為民的圖景,努力地熟悉著淮陰的風土人情。
根據院里的工作安排,我有幸到基層法庭工作一周,有機會這么“零距離”地接地氣和找差距,真實了解到基層法庭工作的艱辛,體會基層法官的苦樂。
一周的時間,得到了副庭長顏從年、徐廣芹有力的指導,我和全庭同志們同吃同住相處格外融洽,收獲了一段段珍貴的友情,一周下來幾點感受梳理如下:
生活淡,時間快,目標變得格外重要
位于農村鄉鎮的人民法庭,生活條件不算太好,缺少城市的“現代味”幾個人駐守那么大的法庭,生活略顯單調。我的辦公室沒有外網,消息閉塞,只能讀書讀報充實自己的心靈。刨去來回路上的一個多小時,其實法庭真正的工作時間很短,約5個小時,上午一個案子,下午一個案子,只要不是特別難纏的當事人,一天下來,時光匆匆而逝。回去寫文書,伏案而坐,反觀白天的所得,都是事務性的工作,甚是寡淡。長期下來,如果沒有一個長遠而具體的學習提升計劃,那青春會在無數次疲憊的應付中白白流逝。
事瑣碎,案難辦,堅持變得格外重要
正如顏從年副庭長所言:“我們這里全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一周下來我做的小統計也看到50%夫妻離婚、30%民間借貸、20%交通肇事,在為當事人雙方分割責任的時候,法官也是用他們熟悉和慣用的思維處理著基層的矛盾,沒有驚天動地的畫面和劇情。但是每當看到極難說通的當事人或者糾纏不清的案件,都被顏從年副庭長找到“癥結”后,如武林高手“解穴”一樣,打開案子的“任督二脈”,看著他樂此不疲,細致地做工作,油然而生深深的敬佩。
寫早就有了深入報道顏從年的打算,這次近距離地接觸后,發現他的品格樸實無華,低調如菊,我反而不知如何下筆,其實也正是他這份真實和堅守打動了我,我想對他最好的宣傳就是學習他的人品和作風。把簡單的事情,重復的做到極致,就可以贏得所有人的尊重和認同。
要求高、壓力大,調適變得格外重要
隨著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的不斷推進,庭審和文書審查的力度也不斷加大,對法官辦案庭審駕馭和文書寫作諸多環節提出更高的考驗。去年一年顏從年辦了560件案件,數數字的背后有太多太多的付出,看到全省法院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案件飽和度”調研工作,他會說:“這是我們的心聲啊!”
辦案壓力雖大,但是我感受到的法庭環境幽雅,地廣人和,戰斗的友情分外融洽,因此“一家人”在一起同甘共苦,忙了累了,聞聞花香、聽聽鳥語、松松菜地的泥土,看看老鄉憨厚的笑容,不也是一種難得樂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