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的人常會說字外功夫。何為字外功,其實就是學養,以學養字,這樣的字有內涵,有書卷氣。不知文字起源及其源流正變的人,即使能寫一手好字,也只能是寫字匠,不是學問家,不是藝術家,不是書法家。職業書法家是近年才出現的職業和專有名詞,當然你也許會舉出明清及民國時代以粥畫為生的諸多書畫名家予以否定,其實不然。如揚州八怪,如章太炎,如陳獨秀,如魯迅等,他們是書法家,但他們首先是文學家、藝術家或政治家,或者是在藝術上有創見的離經判道者,粥畫只是救一時之急、補一時之需,泄一時之憤。而不能說是其職業。他們與今日之書法家不能同日而語。古人云:“書畫小道,狀夫不為。”所以,即便是“書圣”王羲之,雖以書名世,卻首先是一文人士大夫,其志也在從政為文。蘭亭集序既是“天下第一行書”,也是傳頌千古的美文。今世“草圣”林散之也自詡“詩第一,畫第二,字第三。”今之書法家能文章者已少,懂“小學”者更是罕有所聞。所以,“字外功”在今天顯得特別重要,因為錯別字與藝術是有相當距離的。

經常想下決心讀點書,讀兩本完整的書,一直未能如愿。心里明知這是浮躁的時代留給我的絡印,幸運的是愛書情節卻也一直沒有完全泯滅。于是長篇不看看短篇,論文不讀讀短評,甚至隨手瞎翻,看上幾行鉛字,以安慰自已今日沒有虛度。以此態度做學問肯定是不行的,充其量也就是刺激一下漸趨麻木的神經,活躍一下漸趨僵死的思維,減少一點低級趣味,保留仰望高山流水之美的情趣。但這會帶來另一問題,麻木的神經變得多愁善感,被激活的思維常常引發自已與自己的爭辯。這不是鉛字惹的禍,誰不崇尚“復歸平淡”的境界呢。很難。

美是無外不在的,美只在你的心里。聽起來有點玄,羅丹說,美在于發現。這是強調客觀之美。如果說“美只在心里”,豈不是太唯心了嗎?常聽說某風景名勝地,有人輕生,有人殉情。我不認為輕生者是因為愛美,欲與美同在,也不認為是為美殉情。只能說身在美中而不覺,是心中沒有美也。父母見兒女快樂,精力無限,覺得青春無限美;兒女見父母健康慈祥,其樂溶溶,覺得夕陽無限美。見孩童嫣然一笑,或放聲大哭,惜人性之美莫過于真;觀大人們言不由衷,陽奉陰違,笑里藏刀,藏奸耍滑,上下其手,惡人性之惡莫過于偽。美是心靈的感悟,美只在你的心里。

人如沒有自閉癥都是喜歡交朋友的。古人有“三友”之論,總其要旨,志趣相投是成為朋友的前提。能喜其所喜,惡其所惡。好朋友間能直言,好朋友是面鏡子,好朋友可以十年不見卻分別如昨,好朋友可以共居一室數十年不覺有礙。人生得一知已足矣,人心之小等于一,退一步歸零。人心之大求一“知”,古今“知”者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