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探析
作者:單勇 發布時間:2006-11-28 瀏覽次數:3318
2006年1至11月,如東法院受理農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5件,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總數的56.2%。農村留守未成年人是未來城鄉建設、尤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后備軍。切實關愛農村留守未成年人,是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關系家庭和諧、社會穩定、民族發展的大事。
一、農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
我們對這15件農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進行分析,發現案件呈現下列特點:
一是侵犯財產類犯罪占75%。主要是盜竊、搶奪、搶劫;
二是共同犯罪占45%左右(指二人及二人以上);
三是犯罪主體與被害人都是學生的占70%;
四是犯罪受朋友影響、教唆的占55%。主要是打架斗毆、尋釁滋事等惡性案件。
二、農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一是父母長期外出務工或經商,缺少家庭關愛。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特別是城市化進程加快,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或經商,根本無暇顧及留守在家鄉的未成年子女。調查發現,一般是雙方的老人或親戚擔負著監護人的角色。大多數外出務工或經商的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淡薄,在處理掙錢與育人的關系認識片面,認為教育子女是教育部門的事,未意識到隔代養育或寄養,親情疏遠,會給子女帶來心理和生理的負擔。隔代監護人與留守未成年人的年齡差距大,代溝明顯,加之大多數文化程度低,家務勞動繁重,能力不夠,精力不足,無法與孩子交流、溝通,不能承擔起教育的責任;寄養監護人(親戚)普遍存在對被寄養人重吃穿、輕性情培養,重身體、輕心理教育的現象,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品行修養尤其是對心理和精神的需求關注較少,留守未成年人極易產生“寄人籬下”的自卑心理。
二是農村學校管理和教育存在瑕疵。學校被美益為“知識的殿堂,人才的樂園”,是未成年人從家庭走向社會,順利實現社會化過程的重要環節。對于缺少家庭關愛的留守未成年人來說,在學校接受管理和教育尤為重要。然而,許多農村學校在管理和教育上仍然存在不足:政治思想工作缺乏力度,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三是社會上不良因素的影響。留守未成年人在校外的時間完全由自己支配,上網吧、玩游戲、看錄像等成了他們在校外的主要活動內容,村鎮周邊網吧、錄像廳、書刊地攤成了他們的經常去處,由于缺少辨別力,無人指導,他們選擇的大都是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內容,各類不良文化,對缺少親情關愛、性格孤僻自卑、苦悶無聊的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影響極大,腐蝕性極強,導致有的留守未成年人盲目崇拜模仿,染上了“哥們義氣”、拉幫結伙和打架斗毆等惡習。
三、預防農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幾點對策
1、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村就業機會。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探索新農村建設新路子,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開發更多的工作崗位,增加農村就業機會,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就地創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鼓勵和幫助無條件寄養子女的父母就地就近務工,降低未成年人與其父母分開的機率,做到掙錢養家與培養子女兩不誤,從而減少農村留守未成年人數量,創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
2、切實加強農村學校政治思想和法制教育。農村學校要創新政治思想教育的思路,加強幫扶措施,搞好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建立教師與留守未成年人幫扶制度,將家訪、家長會提升到制度層面,定期走訪留守未成年人家庭或定期與留守未成年人的父母電話聯系,經常與其父母和監護人及留守未成年人交心談心;向留守未成年人及父母、監護人公布校長、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和幫扶教師電話號碼,加強父母和監護人與教師的聯系,指導留守未成年人父母和監護人正確進行家庭教育。另外要強化法制教育,農村學校法制教育課切勿流于形式,法制教育要經?;?、制度化,可以利用反面典型搞好警示教育,要努力培養未成年人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犯罪為恥的社會主義法制觀。
3、凈化社會風氣,優化和整合社會資源,發揮社會教育功能。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把凈化社會風氣作為重要工作來抓,進一步加強校園周邊環境及村鎮文化市場的整治,強化對網吧、書店等文化娛樂場所的管理,凈化文化市場,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要優化和整合社會資源,發動社會各界人士關心關愛留守未成年人,積極對留守未成年人結對幫扶,幫助和指導他們的生活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