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偉東:論人民法院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保障作用
作者:于偉東 發(fā)布時間:2006-08-21 瀏覽次數(shù):5375
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并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要求。作為國家審判機關的人民法院,擔負著打擊犯罪,調節(jié)社會經濟關系,定紛止爭,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重要職責,如何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是擺在人民法院面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農村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對于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基層人民法院貼近農村,貼近農民,應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積極運用司法手段,充分發(fā)揮審判職能作用,依法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民主政治進程,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服務。
一、當前人民法院的職能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系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一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后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再次鎖定“三農”,今年“兩會”的一大亮點也是聚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說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們全黨今后五年工作重心之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不開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離不開人民法院的積極參與,因此人民法院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進程中,承擔著不可推卸且無可替代的歷史使命,最高院肖揚院長在“兩會”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涉農案件審判力度,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依法制裁違法侵占耕地、毀壞農田水利、破壞鄉(xiāng)村基礎設施的行為,依法制裁哄抬農資價格、制售假種子、假化肥、假農藥等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保障農業(yè)健康發(fā)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同時,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臺《關于加強涉農案件審判工作為農村經濟發(fā)展提供司法保障的通知》、《關于審理涉農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解釋》等,為指導全國法院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司法保障。為此,作為基層法院與人民群眾聯(lián)系最廣泛、接觸最直接,是人民法院服務基層群眾的窗口,服務質量的好壞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息息相關,在思想上應牢固樹立“涉農無小事”的觀念,在審判好其他案件的同時,把審判工作的重心面向農民、面向農村、面向農業(yè),從維護農村的穩(wěn)定,促進農業(yè)發(fā)展的高度,切實保護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
二、當前制約法院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幾大不利因素
1、基層法院審判資源的缺乏。一方面是人力資源缺乏,近年來,很多基層法院由于工資待遇低,對法律專業(yè)的大學生畢業(yè)生吸引力不大,導致基層法院人才缺乏。而隨著社會轉型、農村改革等形勢的變化,涉農矛盾糾紛大量增加,有限的審判資源無法提供全面的司法服務,一些矛盾糾紛無法得到及時化解,導致農村民轉刑案件有增無減;另一方面財力資源缺乏,法院辦案經費嚴重不足,難以為人民法庭配備優(yōu)良的物質裝備,也無法經常深入農村開展各種各樣的法制宣傳,特別是基層人民法庭撤并后,不少法院在各鄉(xiāng)鎮(zhèn)設立了農村巡回辦案點、聘請了人民陪審員,但財政未給付專項的人民陪審員及巡回辦案經費,人民陪審員的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fā)揮,巡回辦案也難以保證長期化,因此農村群眾訴訟難的問題還不能真正得到有效化解。
2、相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隨著農村城鎮(zhèn)化及政府對農村扶持政策,大量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糾紛層出不窮,如土地承包、林權、集體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等糾紛,雖然最高院出臺了《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的解釋》,為審理土地承包、流轉、集體收益分配等提供了依據,但仍存在是否屬于人民法院管轄沒有明確規(guī)定,如農村房屋的拆遷、安置等,目前只有適用于國有土地上的拆遷、安置《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沒有集體土地上的拆遷、安置行為的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同時存在農村政策或法律的沖突,如《土地承包法》規(guī)定三十年不變與農村政策三五年農村土地“大穩(wěn)定、小調整”的沖突。為此,完善村民自治的相關法律制度,已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當中的當務之急。
3、村民法制意識不強。由于廣大農村群眾的法律知識的欠缺,導致相當部分的村民法制意識不強,當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時,要么怨天尤人,自認倒霉,要么搞家族主義,人多勢眾一味蠻干,不惜鋌而走險,或者是采取違法“私了”的辦法,一般不通過法律的渠道來解決。像農村經常遇到的農民工追討工資、種子問題、債務糾紛、征地拆遷等矛盾糾紛,作為受害人的農民往往不去尋找法律途徑去解決矛盾,而是去越級上訪或是圍攻政府及采取其他的過激行為,因此引發(fā)的突發(fā)事件屢見不鮮。而一些鄉(xiāng)村干部法治意識淡薄,不依法行事,家長作風嚴重,特別是一些重大事項,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沒有嚴格執(zhí)行《村民組織法》一事一議制度,擅自做主,隨意損害村民的民主權利和經濟利益。當面臨矛盾尖銳的村民糾紛時,不少村干部不管不問,主動回避矛盾,導致農村矛盾的增多和激化,嚴重影響了新農村的法治建設和文明建設。
三、發(fā)揮審判職能,為建設新農村提供司法保障
法院作為國家審判機關,是調處矛盾糾紛的最后一道防線,擔負著打擊懲處犯罪、調節(jié)社會關系,保護群眾利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職責和社圣使命,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fā)揮著以下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職能作用。
1、發(fā)揮刑事審判職能,維護農村社會治安穩(wěn)定。針對當前農村治安情況,做到某類犯罪突出就重點打擊此類犯罪,突出對生產、銷售假冒偽劣農藥、獸藥、化肥、種子等農業(yè)生產資料、嚴重損害農民利益、危害農業(yè)生產犯罪的打擊力度;加大對利用職權截留、挪用國家農業(yè)財政補貼、農業(yè)生產投入和用于救災、搶險、防汛、優(yōu)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等各項農業(yè)救治款物,侵占農村集體財產等犯罪的打擊力度;加大對危害農村社會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帶有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特點的犯罪的打擊力度,加大對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非法占用耕地、非法批準征用、占用土地等犯罪的打擊力度;加大對賭博等嚴重危害農村社會穩(wěn)定和破壞選舉等危害農村集體民主管理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依法打擊邪教組織、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xiàn)象,凈化鄉(xiāng)風,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營造長治久安的社會環(huán)境。
2、發(fā)揮少年審判職能,維護農村青少年權益。針對農村近年來外出務工人員大量增加的現(xiàn)象,如何做好農村“留守失足少年”的幫教與管理將是少年審判庭的工作重心之一。首先,應當依法審理好農村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嚴格貫徹最高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運用法律若干問題解釋》,突出教育、感化、幫教工作,做到能緩則緩,能輕則輕;其次,應當建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社會調查機制,從關工委、團委、婦聯(lián)、教委等部門中聘請社會調查員,在判決前,深入社會、校園、少年犯親屬等開展社會調查,結合未成年犯的一貫表現(xiàn)、家庭、社會環(huán)境、成長過程及走上犯罪的原因等形成綜合調查報告,在量刑時酌情考慮;第三,以創(chuàng)建“青年文明號”、“青少年維權崗”為契機,加強與團委、婦聯(lián)、中小學校、居委會等有關部門的協(xié)調配合,做好對刑滿釋放的未成年犯的回訪、考察、幫教工作,盡量為他們解決謀生出路,盡可能地減少未成年人重新違法犯罪。
3、發(fā)揮民商事審判職能,維護農村市場秩序。近年來,黨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民種地的積極性空前提高,伴隨而來的是土地糾紛大面積爆發(fā),土地承包、土地流轉、土地權屬等糾紛迅速增多,對各類涉農糾紛案件,屬于人民法院管轄并符合立案條件的及時立案,為相關爭議的解決提供司法救濟。同時,堅持“能調則調、當判則判、調判結合、案結事了”的方針,依法充分保護農民的各項合法權益。著力做好進城務工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突出做好司法救助工作,對農民工追討工資、工傷賠償、撫恤等訴訟糾紛,符合減、緩、免交訴訟費條件的,及時辦理減、緩、免交訴訟費用;對涉及訴訟標的物有很強時令性和季節(jié)性的案件,依法快審快結快執(zhí),確保生產資金及時到位,不誤農時;妥善處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土地征用補償、農村城鎮(zhèn)化建設等群體性訴訟案件,維護農村社會穩(wěn)定;妥善處理農村婚姻家庭、民間借貸、損害賠償、相鄰權等民間糾紛案件,切實保護婦女、老人、未成年子女和無過錯方的合法權益,樹立農村新道德、新風尚,構建和諧新農村生活秩序。
4、發(fā)揮行政審判職能,調和政府與群眾的關系。一是針對廣大農民群眾對行政機關的侵權、違法行為,仍然存在不敢告、不愿告、不會告的現(xiàn)象,加大行政審判的宣傳力度,利用廣播、電視專題、上街宣傳等多種形式,以案講法、答疑解難,增強公眾的法制觀念和對行政訴訟的信心,提高人們依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主動性。二是依法審理好涉及農村城鎮(zhèn)化建設、土地征用等涉農行政案件,從有利于保護農民合法權益、有利于促進農業(yè)發(fā)展、有利于落實農村改革措施的原則,依法受理和及時審理,堅持糾正對農民及農村經濟組織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等違法行政行為;及時審理好哄抬物價、銷售假化肥、假種子、假農藥等引起的價格、技監(jiān)、工商行政處罰的案件,維護農民利益。對行政非訴執(zhí)行案件,在堅持合法性審查的同時,注意國家相關政策,耐心細致地做好宣傳教育和疏導工作,注意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公平維護行政機關的執(zhí)法權威和涉案農村群眾的合法權益。三是堅持及時立案,對符合立案條件的,不推、不拖,一律及時立案受理,對行政機關合法的具體行政行為依法維護和確認,對違法不當?shù)木唧w行政行為依法判決撤銷或變更,在審理過程中,注重行政協(xié)調,依法調和政府和群眾的關系。同時,積極發(fā)揮司法建議作用,堵塞行政執(zhí)法或管理時的漏洞,糾正不當行政行為,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
四、提升司法服務功能,改進保障措施
堅持司法為民宗旨,方便農民群眾訴訟。農民群眾因其文化層次、法律素養(yǎng)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往往不懂得利用法律的手段來及時有效地保護自身合法利益。為及時將農村糾紛引入法律解決的渠道,人民法院應積極推行便民訴訟措施,不斷降低訴訟門檻,努力使司法更具便利性,更賦親和力,真正做到在思想觀念上“親民”,在工作措施上“便民”,在實際效果上“利民”。。
一是在方便訴訟上下功夫。通過建立導訴制度、訴訟風險告知制度、繁簡分流制度和小額訴訟速裁制度等,努力實現(xiàn)訴訟便民化、快捷化。同時要以方便群眾訴訟為出發(fā)點,積極開展電話立案、預約立案、上門立案,開辟假日法庭、夜間法庭等,提高訴訟效率,方便訴訟群眾。
二是在保護弱勢群體上下功夫。嚴格執(zhí)行最高院關于司法求助規(guī)定,對農民追討工資、工傷撫恤、贍養(yǎng)、撫育等14類訴訟案件,視情況給予減、緩、免收訴訟費用,保障廣大農村群眾合法權益能切實獲得司法保護,讓有理無錢的農民打得起官司、打得贏官司。
三是在推行巡回辦案上下功夫。大力推行“法庭到村組、法官進農家”巡回辦案活動,在各鄉(xiāng)鎮(zhèn)設立巡回辦案點,開展上門立案、調解,方便群眾訴訟。在農忙季節(jié)實行彈性工作制,利用早中晚時間到案發(fā)地開庭、調查、盡量減少農村當事人往返法院、法庭的次數(shù)。通過流動法庭的形式,不斷拉伸服務半徑,實現(xiàn)由“以法庭為中心”向“以農民為中心”的轉變,縮短法庭與農村的地理距離,拉近法官與群眾的心理距離。
四在處理涉農信訪申訴上下功夫。積極開展院長下鄉(xiāng)接訪,每月由院長帶領相關庭室人員到各鄉(xiāng)鎮(zhèn)接訪,變上訪為下訪,對農民上訪采取信訪人員接訪、集中接訪、院長接訪等形式,認真處理農民群眾反映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進一步提高案件審判質量和效率,從源頭減少信訪的發(fā)生。同時建立判后答疑機制,案件承辦人給當事人送達法律文書時,重點對其作判后釋法,使其明白敗訴原因,力求做到“辯法析理、勝敗皆服”。
五、積極參加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穩(wěn)定
一是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識。結合面向農村基層工作的實際,將《農村土地承包法》、《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與農村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發(fā)放到農民手中,選擇典型在農村常見的案例與電視臺共同制作宣傳片和光碟下鄉(xiāng)播放,印發(fā) “便民服務聯(lián)系卡”、 “法庭工作職責范圍及訴訟須知”,廣泛深入地宣傳法律法規(guī),真正使廣大農民群眾知法、懂法、守法。充分發(fā)揮巡回法庭的作用,選擇典型案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以案說法、以案釋法”活動,利用法庭及村委會的宣傳欄,張貼《人民法院報》、《江蘇法制報》及有關法律知識方面的報刊及審判實踐中遇到的典型案件,宣傳法律,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二是建立農村矛盾排查機制。與公安、檢察、司法、基層組織、社區(qū)居委會等部門聯(lián)合構建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聯(lián)動網絡,成立以政法書記為組長,法、公、檢、司等五長掛帥的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在各村、社區(qū)居委會指定矛盾糾紛信息員,每月開展一次聯(lián)合下訪,深入開展農村矛盾糾紛和不穩(wěn)定因素的排查調處工作,以“發(fā)現(xiàn)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了、控制得住、處置得好”為目標,每月召開一次矛盾糾紛排查聯(lián)系會,互通信息,建立預警、預測、預案的有機統(tǒng)一,對排查出來的矛盾隱患,及時協(xié)調相關部門處理,做到提前介入,提前疏導穩(wěn)控,及時地把問題解決在村頭田間,把矛盾化解在農民家中。
三是指導建立“民主法制示范村”。發(fā)揮審判職能的優(yōu)勢,與社區(qū)、村委會共建法制示范點,主動與基層村委會、社區(qū)工作組有關人員座談,認真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及時發(fā)現(xiàn)潛在的矛盾糾紛,主動參與調處,對帶有普遍性的糾紛苗頭,從法律上提出解決糾紛的指導原則,為基層或社區(qū)提供化解矛盾糾紛的依據。同時,規(guī)范基層組織重大事項的一事一議制定的落實,將農村財務、村務等與群眾生產、生活關系密切的問題納入法治化軌道,完善各項依法自治制度,有效預防矛盾糾紛發(fā)生
構建以司法為主導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一方面可以為當事人提供多種救濟渠道,為那些不愿意通過訴訟解決糾紛的當事人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使更多的糾紛在訴訟外迅速、便利、妥善地得到解決;另一方面可以減輕法院的壓力,使有限的司法資源用于處理較為重要或者較難解決的糾紛。
四是建立矛盾糾紛調解網絡。由公安、檢察、法院、司法、行政執(zhí)法機關、村基層組織等部門聯(lián)合組建大調解網絡,各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構建以司法為主導,各種糾紛解決方式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相互支持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人民調解具有人民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屬性,是人民群眾化解自身矛盾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充分發(fā)揮其遍布基層、深入群眾、便捷、靈活的特點和優(yōu)勢,進一步加強人民調解工作,把大量矛盾和糾紛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基層法院通過法律咨詢、人民調解員專題培訓、與會代訓、邀請人民調解員到庭聽審、參與個案調解等方式,做好人民調解員的業(yè)務培訓工作,提高人民調解員處理民間糾紛的能力和水平。加強訴訟調解與人民調解的對接。嚴格執(zhí)行最高院關于審理人民調解協(xié)議的司法解釋,對經人民調解組織調解達成的調解協(xié)議進行審查,凡未違反法律規(guī)定、公序良俗等,且雙方當事人自愿訂立的,依法予以支持;對違法調解達成的協(xié)議,依法予以撤銷或確認無效。建立片區(qū)法官與調解組織聯(lián)絡制,在調解過程中遇到難題或困難,由片區(qū)法官及時上門協(xié)助調解,凡涉及農村土地承包、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糾紛等訴訟案件,先行委托基層調解組織調解,實現(xiàn)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有機銜接和良性互動,實現(xiàn)解決糾紛方式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