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從重打擊!江蘇法院近三年來審結網絡詐騙犯罪生效判決7721人涉案金額27億余元
作者:中國網 李昌桂 發布時間:2020-12-02 瀏覽次數:5833
中國網·美麗江蘇訊 12月1日,江蘇高院舉行新聞發布會,江蘇高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畢曉紅通報了近3年來江蘇省通訊網絡詐騙犯罪的特點及審判工作情況。2018年1月至今年10月,全省法院共審結通訊網絡詐騙犯罪一審案件2967件,生效判決人數7721人,涉案金額27億余元。
傳統詐騙手段減少,通訊網絡詐騙犯罪更具“智能性”
畢曉紅說,從案件審理情況看,江蘇省通訊網絡詐騙犯罪近年來呈現以下特點:一是犯罪行為更有針對性;二是犯罪手段更具智能性;三是犯罪模式更趨產業化;四是犯罪空間更加擴大化。近年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犯罪分子針對群眾就醫、購物、投資等需求,有目的地搜集人員信息,針對性地實施詐騙犯罪。如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一些犯罪分子就利用口罩等防疫物資緊缺的狀況,針對需求人員大肆進行通訊網絡詐騙活動。截至今年11月25日,全省法院共審理涉疫情通訊網絡詐騙犯罪案件162件174人,在全部涉疫情經濟犯罪案件中占比分別為 51.76%和49.86%。有的犯罪分子甚至利用大數據對人員信息進行篩選、分析,針對不同人員實施不同的詐騙手段,犯罪更多地由 " 隨機詐騙 " 向 " 精準詐騙 " 轉變。
隨著群眾防范意識提高,傳統的詐騙手段已很難得逞,犯罪分子手段不斷翻新,從簡單冒充公職人員身份詐騙向設局、下套進行交易型詐騙轉變;從單一 " 對話式 " 詐騙向多媒體 " 情景劇 " 式詐騙轉變。比如,冒充公檢法人員詐騙案件數量近幾年下降明顯,2018 年以來江蘇省法院共審理此類案件19件55人,在全部通訊網絡詐騙犯罪案件中占比僅為0.70%和0.71%。同時,隨著電信網絡智能化的迅速發展,作案手段技術含量也更高。如投資型詐騙犯罪中,犯罪分子架設可直接操控后臺數據的投資平臺,通過冒充成功人士取得被害人信任后,再引誘被害人在其架設的平臺上 " 投資 " 以騙取錢財,騙局更加令人難以識別。
為逃避打擊,犯罪分子將獲取個人信息、網羅被害人、開發網絡軟件、開辦販賣銀行卡、資金套現等一系列犯罪環節相互隔離,逐步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產業鏈犯罪模式,各環節之間各司其職、各牟其利,其行為迷惑性更強,令人防不勝防。如有犯罪分子專門為通訊網絡詐騙犯罪分子開辦或收購銀行卡、U 盾、手機卡、身份資料等 " 四件套 ",以及對公銀行卡、U 盾、對公賬戶、公章等 " 八件套 " 用于資金流轉;有犯罪分子專門為 " 投資型 " 通訊網絡詐騙犯罪開發具有后臺控制盈虧功能的交易軟件;有犯罪分子專門為通訊網絡詐騙犯罪提取、轉移贓款,各犯罪環節相互獨立,全鏈條打擊難度加大。
嚴厲打擊詐騙犯罪,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占比超三分之一
針對當前通訊網絡詐騙犯罪專業化、集團化、智能化以及犯罪多鏈條等特點,為有效遏制犯罪高發態勢,江蘇省法院嚴格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對為通訊網絡詐騙犯罪提供通訊傳輸、網絡技術支持等源頭性犯罪行為,對組織、指揮、策劃者和骨干分子等通訊網絡詐騙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對造成致人身亡或精神失常等嚴重后果的,堅決依法予以從嚴從重打擊。
2018年以來,全省通訊網絡詐騙犯罪案件生效判決中,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占比33.9%。此外,針對通訊網絡詐騙犯罪分子的貪利性,用足、用好罰金、沒收違法所得、責令退賠等刑罰手段,依法加大財產刑的適用力度,并對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依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最大限度剝奪被告人的再犯能力。加強追贓挽損,2018年以來,挽回經濟損失3.2億余元,切實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目前,江蘇省司法機關正在辦理的蒙古國查獲并移交的特大通訊網絡詐騙系列案,共計涉案人數900多人,其中,從境外遣返回國的有700余人。目前,已有30件408人案件起訴至法院,已開庭審理的2件58人,其他案件也將陸續進入審理環節。
今年12月1日上午,江蘇高院組織南通、鎮江、徐州、宿遷四個地區的四家基層法院,對被告人徐某等8人詐騙案等6件通訊網絡詐騙犯罪案件進行了公開宣判。這批集中宣判案件涉及收藏品詐騙、博彩詐騙、口罩詐騙等多種犯罪行為,涉案金額總計263萬多元。法院根據案件事實和具體情節,對21名被告人分別以詐騙罪判處十年六個月至九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共計39萬元。
法院支招:" 六不 " 原則破騙局
法院提醒大家要對個人信息注意保密,社交軟件、注冊登記、求職簡歷、調查問卷、網上購物、車票機票、快遞單據等途徑均有泄露風險,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從而實施 " 靶向 " 詐騙。因而,個人信息注意保密,堅持非必要不提供原則,尤其涉及個人手機號碼、銀行卡、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等信息應謹慎提供。遇到疑問勤核實,不法分子在掌握個人信息基礎上,設定應對不同情形的 " 話術 "。但是其歸根結底還是 " 騙 ",再 " 精美 " 的騙局都有虛假成分。有疑問,多與家人、朋友商量,通過正規途徑核實,就可以有效識別騙局。另外,轉賬匯款需謹慎,無論騙子如何花言巧語,形式如何多樣,手段如何翻新,萬變不離其宗,最終都是騙取財物。不要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短信,涉及轉賬匯款,不要輕信對方說辭,給自己留個思考的時間,必要時向警方求助。
法院提醒,防騙要做到以下 " 六不 " 原則:
1. 不買:非正規途徑不要買。不法分子利用微信、QQ、閑魚等網絡平臺發布虛假廣告、低價正品等虛假商品信息,收取款項后,將被害人拉黑或提供劣質產品。建議網絡購物一定選擇正規購物平臺及信譽較高的商家,保存購買記錄、轉賬記錄等證據,發現被騙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2. 不信:網絡艷遇不要信。天上掉下 " 白富美 "" 高富帥 ",百般體貼、噓寒問暖,謊稱困難借錢,帶你投資理財,最后人財兩空,方知你在網戀,他在詐騙。網上交友需謹慎,別被 " 天降艷遇 " 蒙蔽雙眼,涉及借款、投資應引起高度警惕。
3. 不?。阂馔庵敳灰?。不法分子利用被害人的 " 一夜暴富 " 心理,以中獎信息、虛假博彩、投資返利、金融理財等名義,承諾 " 大收益 ",誘騙被害人付出 " 小成本 "。牢記 " 貪小便宜吃大虧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拒絕投機取巧、遠離自作聰明,讓騙子無機可乘。
4. 不碰:違法行為不要碰。不法分子虛構色情服務、網絡賭博等騙局,然后守株待兔,等待被害人自己上鉤,以先付 " 服務費 "" 擔保金 " 等名義,誘騙被害人匯錢,被害人發現上當后,因所涉騙局系違法行為而不敢輕易報案。謹記違法之事不能干,小心 " 偷雞不成蝕把米 "。
5. 不怕:電話查案不要怕。凡是接到自稱公檢法工作人員的電話,以涉嫌嚴重違法犯罪為由,索要銀行卡號及密碼或要求按照指示轉賬到所謂的 " 安全賬戶 " 接受調查,肯定是詐騙無疑,切勿上當。遇事不要慌,沉著冷靜應對,第一時間跟親友商量,或到轄區派出所求助。
6. 不點:不明鏈接不要點。將木馬病毒偽裝成網站鏈接,也是不法分子慣用的伎倆,一旦點開,可能導致手機中毒,個人信息被盜取或支付寶、微信、銀行卡內的資金被盜刷。瀏覽網絡或網絡聊天中,接收到來歷不明的網絡鏈接,不輕易點開,萬一中招,盡快到正規手機店重裝系統;手機里有支付寶、銀行等 APP,立刻通過其他手機或電腦更改密碼,防止存款被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