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官高墻之內感化少年犯(圖文)
發布時間:2004-06-03 瀏覽次數:2439
面對這些失足的孩子,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堅持懲治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在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注入教育、挽救、感化的理念,力爭使一個個扭曲的靈魂得到矯正,使一顆顆失落的心重新燃起對未來的希望之火。
宣判會后,一中院少年法庭的法官們分兩組對十余名未成年罪犯進行了回訪,其中包括北京某網吧縱火案的三名罪犯。其中兩人今年都已經16歲了,談到對以往犯罪的認識,兩人不約而同地表示極為后悔。他們說,沒想到自己的行為后果那么嚴重,造成那么多的人員傷亡和那么大的財產損失,深感悔恨,同時對在火災中傷亡的被害人及其家屬表示歉意。
在今天回訪的少年犯中,還有一起搶劫殺人案的罪犯劉某某。這起案件在當時曾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作案時罪犯劉某某年僅14歲。劉的父親是一個專門從事屠宰業的個體戶,劉父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對子女很少說服教育,平時動輒打罵,有時甚至將劉某某捆綁起來,用木棍毆打。從此,在劉某某的心靈深處,就埋藏下了暴力的種子,劉某某認為暴力出真理,暴力可以解決問題。1998年5月,劉某某伙同他人在北京某小學操場欲與該校7歲的一名學生踢球遭到拒絕,他即將該名小學生帶出操場并實施了搶劫犯罪,搶劫后他將這名七歲男孩打昏后埋入沙坑,致其死亡。案件宣判后,一中院少年法庭的法官們經常去回訪劉某某,針對其犯罪的原因對其進行幫教,經過教育,劉某某自覺改造,多次取得勞改積極分子的光榮稱號,并在此次宣判會上被減刑1年6個月。劉某某對少年法庭法官表示,感謝法官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自己將繼續努力,爭取早日重返社會,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一中院少年法庭的法官們每年都要回訪少年犯60余人次,這已經成為一中院少年法庭的一項工作制度,最多的一年,法官們回訪了100余人次。對于那些被判處緩刑在監外執行的未成年被告人,法官們每季度都與他們打電話聯系,每年固定回訪兩次。在一中院少年法庭審理的被判處緩刑的罪犯中,至今沒有一名少年犯重新犯罪。
為做好少年法庭審判工作,一中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組建了一支過硬的審判隊伍,在院內挑選業務精通的法官擔任少年法庭的審判長和審判員。聘請了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和共青團、婦聯及工會干部做人民陪審員、特邀陪審員參加審判。庭審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的坐堂問案式的審理方式,改為娓娓交談,敞開心扉的交流方式。
一中院在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非常注重保證少年犯充分行使訴訟權利。對于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一中院一律為其指定辯護人。同時,通知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庭參加訴訟。在法庭審理過程中,確保未成年人犯、辯護人、法定代理人充分行使辯護權、舉證、質證的權利;確保被告人行使最后陳述權,讓當事人把話講完。
針對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及審判工作特點,一中院還適時地開展對青少年被告人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例如在發起訴書和提訊被告人時,對被告人區分不同情況,進行法制宣講,使其消除抵觸情緒,正確認識自己的犯罪行為,接受法律的審判。法官在開庭前及在法庭審理中,注意查明犯罪原因、成長環境、家庭因素、社會影響,有針對性地對被告人進行法制教育、人生觀教育。“寓教于審,審教結合”是一中院審理未成年犯罪案件的原則。他們把對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通過庭前教育、庭審教育、宣判教育三個階段,貫徹到整個審判過程的始終,將法庭變成課堂,使審判變成教育,在庭審中注意剖析未成年被告人的犯罪根源,尋找感化點,使其破碎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動和感化。
審判結束了,可審判法官的職責還沒有履行完畢。一中院少年法庭的法官們非常注重做好庭后的幫助挽救工作。在一中院少年法庭審判的案件中,凡是被判處緩刑的未成年人犯,一中院都要求有地方安置,如果本人、家庭不能聯系的,法官們就出面幫助其聯系接收單位,進行安置。對于有條件回校就讀的,想方設法讓少年犯返校。有這樣一個案例,兩名十六七歲的少年,學習成績非常優秀的少年,看到電視里黑社會老大的囂張和霸道后很羨慕,兩人商量要學一學黑社會老大的樣子,因此兩人拿著兇器,專門在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搶劫過路行人。被抓后學校老師和家長表示,這兩個孩子只是一時糊涂,平時學習成績非常突出,如果判以實刑,勢必會影響到高考,希望法院從輕處理。法官考慮到案件的具體案情和兩個孩子的認罪悔罪表現,考慮到孩子的前途,決定從輕處罰,對兩個孩子處以緩刑。學校接收了這兩個孩子,家長也表示一定全力監管。一年后,兩個孩子同時考上了大學,而且還是國內知名學府。
文章出處:轉載自中國法院網
文章作者:郭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