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鼓樓區法院審結一起因曖昧電話引發的離婚訴訟案
發布時間:2003-12-23 瀏覽次數:3981
丈夫與異性女子的30分鐘曖昧電話,讓妻子偷聽得真真切切,實在無法忍受。隨后夫妻矛盾引發并愈演愈烈,丈夫先將妻子告上法院要求離婚,后因故又撤訴。丈夫剛撤訴,妻子立馬又將丈夫告上法院,要求離婚。2003年12月2日,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經過審理,判決這對夫妻離婚,并依法對子女撫養、財產分割作出了判決。7年的美好婚姻,就這樣毀于丈夫的30分鐘曖昧電話。
現年38歲的李女士與40歲的劉先生,1996年經人介紹相識,同居試婚半年多后,雙方感情很好,此后正式登記結婚。婚后第二年生下可愛的兒子,三口之家雖談不上富有,但夫妻恩愛,小日子過得也有滋有味。今年春節前的一天,李女士外出回來,當她開門進屋后發現客廳門虛掩,丈夫正在打電話,連自己進了屋都未能發現。李女士輕輕關上門后來到臥室,因為一根線上串了兩部話機,李女士在這邊就拿起耳機偷聽,本來是想開個玩笑的,誰知剛聽了一會差點讓她氣昏過去。
電話那頭是個年輕女人,丈夫正全身心投入地和對方談情說愛,兩人說到動情處好不肉麻。李女士實在聽不下去,想立馬沖過去找老公算帳,但她還是克制住了,一直堅持著把曖昧電話聽完。當雙方掛斷電話后,李女士看了一下時間,從自己拿起耳機偷聽到掛斷電話,足足有半小時之久。
李女士鐵青著臉猛地推門進入客廳,丈夫見狀忙問:“什么時候回來的?怎么像有情緒的樣子?”聽了丈夫的話,李女士的肺都要氣炸了,她說:“我情緒不好,可你的情緒很好呀,你和誰在電話里談得那么投入、那么肉麻?你這個沒良心的東西,你背叛了我。”丈夫知道壞事了,紅著臉趕忙解釋。李女士哪聽得進去半句,夫妻倆隨即大吵大鬧,致使矛盾激化,感情也一落千丈。在此后的日子里,夫妻倆終日因這個曖昧電話爭執不休,往日家庭的幸福歡笑蕩然無存,沒多久李女士離開了家,夫妻倆開始分居。
今年1月,劉先生將妻子告上法院,以夫妻感情破裂為由,要求法院判決其與李女士離婚,李女士也同意離婚。案件進入審判程序后,因原告劉先生對財產分割有異議,且又稱其與妻子的感情仍有挽救的余地,隨后撤訴。
丈夫撤訴后沒多久,李女士又將丈夫劉先生告上了法院,同樣稱夫妻感情完全破裂,不同意與丈夫和好,堅決要求離婚。案件審理中,雙方互相指責對方對婚姻不忠有外遇,但除李女士聽到的那個曖昧電話外,又都拿不出可信的證據,即便那個電話存在也無法被法庭當證據采信。庭審中雙方都同意離婚。法庭經過審理,最終判原、被告離婚,依據實際撫養能力,孩子判歸丈夫撫養,作為本案原告,亦即孩子的母親因暫時沒有工作,法庭判其每月支付孩子撫育費100元,直至孩子滿18周歲時止。對婚后共同財產,法庭也依法作出了分割。
現年38歲的李女士與40歲的劉先生,1996年經人介紹相識,同居試婚半年多后,雙方感情很好,此后正式登記結婚。婚后第二年生下可愛的兒子,三口之家雖談不上富有,但夫妻恩愛,小日子過得也有滋有味。今年春節前的一天,李女士外出回來,當她開門進屋后發現客廳門虛掩,丈夫正在打電話,連自己進了屋都未能發現。李女士輕輕關上門后來到臥室,因為一根線上串了兩部話機,李女士在這邊就拿起耳機偷聽,本來是想開個玩笑的,誰知剛聽了一會差點讓她氣昏過去。
電話那頭是個年輕女人,丈夫正全身心投入地和對方談情說愛,兩人說到動情處好不肉麻。李女士實在聽不下去,想立馬沖過去找老公算帳,但她還是克制住了,一直堅持著把曖昧電話聽完。當雙方掛斷電話后,李女士看了一下時間,從自己拿起耳機偷聽到掛斷電話,足足有半小時之久。
李女士鐵青著臉猛地推門進入客廳,丈夫見狀忙問:“什么時候回來的?怎么像有情緒的樣子?”聽了丈夫的話,李女士的肺都要氣炸了,她說:“我情緒不好,可你的情緒很好呀,你和誰在電話里談得那么投入、那么肉麻?你這個沒良心的東西,你背叛了我。”丈夫知道壞事了,紅著臉趕忙解釋。李女士哪聽得進去半句,夫妻倆隨即大吵大鬧,致使矛盾激化,感情也一落千丈。在此后的日子里,夫妻倆終日因這個曖昧電話爭執不休,往日家庭的幸福歡笑蕩然無存,沒多久李女士離開了家,夫妻倆開始分居。
今年1月,劉先生將妻子告上法院,以夫妻感情破裂為由,要求法院判決其與李女士離婚,李女士也同意離婚。案件進入審判程序后,因原告劉先生對財產分割有異議,且又稱其與妻子的感情仍有挽救的余地,隨后撤訴。
丈夫撤訴后沒多久,李女士又將丈夫劉先生告上了法院,同樣稱夫妻感情完全破裂,不同意與丈夫和好,堅決要求離婚。案件審理中,雙方互相指責對方對婚姻不忠有外遇,但除李女士聽到的那個曖昧電話外,又都拿不出可信的證據,即便那個電話存在也無法被法庭當證據采信。庭審中雙方都同意離婚。法庭經過審理,最終判原、被告離婚,依據實際撫養能力,孩子判歸丈夫撫養,作為本案原告,亦即孩子的母親因暫時沒有工作,法庭判其每月支付孩子撫育費100元,直至孩子滿18周歲時止。對婚后共同財產,法庭也依法作出了分割。
文章出處: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
文章作者: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