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了4萬多元,比我要求的少了,但我服氣。”42,一起人身傷害賠償糾紛案的原告小王拿到了判決書。這份判決書上有一張表格,每個賠償數(shù)額如何得出可以做到按表索驥、一目了然。

 

“讓裁判結(jié)果以老百姓看得懂的方式呈現(xiàn)”。這是該院近期推行的又一項重要的親民舉措。去年11份,該院在群眾教育實踐活動大走訪中發(fā)現(xiàn),97%的當事人習慣跳過文書前文,徑直查看判決結(jié)果。對此,大部分人在解釋原因時選擇了看不懂、不得要領(lǐng)

 

一份好的裁判文書,豈能孤芳自賞,首先得讓普通人看得懂。該院院長高國華認為,裁判文書是司法公正和司法能力的最直接載體,法官的文書不能陷入自我邏輯的泥潭,必須得符合一般人的閱讀習慣。為此,該院推行要素式和表格式文書兩類新文書格式,由法官根據(jù)案情“量體裁衣”分別適用。 要素式文書不再單獨列舉訴辯意見、舉證、質(zhì)證等情況,而是將案件要素分為無爭議、爭議兩塊。文書加重對爭議部分說理,在每一個爭議的要素下將證據(jù)認證和論理部分揉在一起,逐一認定事實、給出結(jié)論。表格式文書主要適用于傷害類的糾紛。這類案件的賠償項目較多,運用表格能夠一目了然。

 

“當簡則簡、強化說理”。該院副院長袁泉介紹,裁判文書改革就是要在確保裁判邏輯性、過程完整性和論理透徹性前提下,最大限度精簡文書內(nèi)容,并加重裁判理由的筆墨。

 

據(jù)統(tǒng)計,該舉措實施半年來,上訴率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