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當事人當家人,把當事人的事當家事,這不僅是司法為民的基本要求,更是我們法官必須具備的基本情懷。”這是宿遷市中級法院黨組成員、宿城區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劉懷經常在全院大會上講的一句話。

  近年來,宿城法院堅持從小處著眼、從細節做起,多措并舉拉近法院與當事人之間的距離,把嚴肅的司法審判過程演繹為溫暖的司法服務過程,贏得了當事人的理解和尊重,奏響司法為民主旋律。

  溝通拉近距離

  “有什么事,可以直接打電話找院長。”2012年4月,宿城法院在《宿遷日報》連續幾期公開院領導、所有法官和舉報投訴電話后,到法院打官司的當事人說話有了底氣。

  “雖然院領導和法官接電話多了,牽扯了一些時間和精力,但是信訪投訴卻大幅降低了。”院監察室主任林剛談及公開聯系方式的好處深有感觸。

  曾經有一段時間,宿城法院執行信訪投訴占到全部信訪投訴的90%以上。為了拉近執行干警與當事人之間的距離,2013年6月,宿城法院升級改造了訴訟服務中心,把執行局搬到訴訟服務中心,建立起立案、審務約談、信訪接待和執行“四合一”接待大廳。

  “四合一”接待大廳采用開放式、全透明設計,每間辦公室門上都張貼干警照片、姓名和手機號碼,當事人無需登記安檢可直接進入大廳。更重要的是,與辦公樓相對封閉的工作環境不同,“四合一”接待大廳隨時置于當事人監督之下,干警精神狀態和工作效率明顯提升。

  宿遷中院黨組書記、院長湯小夫對“四合一”接待大廳做法贊賞有加,并要求在全市法院推廣,徹底消除法院與當事人之間的隔閡和距離。

  公開贏得信賴

  “宿城法院推進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做法很好,望不斷總結經驗、加強過程控制監督,力爭取得令人民群眾滿意的社會效果!”今年3月10日,宿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田洪對該院強力推進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給予了充分肯定。

  年初,宿城法院出臺了《關于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的實施細則》,將審判流程公開平臺建設、裁判文書公開平臺建設、執行信息公開平臺建設細化為16個具體項目,并一一明確了具體責任部門、責任人和工作要求。

  為了推進網絡庭審直播、裁判文書外網公布、法院開放日、司法工作新聞發布會、失信被執行信息曝光等公開力度。今年以來,宿城法院發布司法公開通報8期、召開推進會3次,對執行不力的部門和人員通報批評10多人次。

  “必須要拋棄所有的顧慮和擔心,要敢于公開、不怕出丑,只有通過司法公開這個倒逼機制才能消除當前群眾反映強烈的司法不公、司法腐敗問題,才能最大限度地贏得當事人的理解和信賴。”劉懷更看重司法公開的價值和意義。

  “法院之所以能發生這么大的變化,之所以群眾滿意度不斷攀升,是因為司法為民從理念體現到了干警行動上、從口號落實到了辦事細節中。”這是區人大副主任周進帶領十幾名人大代表到宿城法院調研后發出的由衷感慨。

  價值引導行為

  文化決定內涵,價值引導行為。作為一名法官,要想真正做到司法為民,也只有真正把群眾裝進心里。

  “建設歸屬文化,就是為了解決少數青年干警群眾觀念淡薄、職業尊榮感下降和集體歸屬感不強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只有從干警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入手,建設歸屬文化真是找到了一把金鑰匙。”宿城法院的歸屬文化實施意見一出臺就受到了省、市法院和市、區委主要領導肯定。因人考核制度、談心交心制度、助推三門法官等一系列增強干警職業尊榮感、集體榮譽感和心理歸屬感的創新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了真正了解到當事人所想、所盼,宿城法院每年廉政回訪案件不低于15%。還邀請執法監督員、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法院不參與的情況下,采取電話回訪、上門走訪和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征求意見,確保聽到最真實的聲音、搜集到最實在的意見或建議。

  2013年宿城法院受理各類案件12817件、審執結11251件,一線法官人均結案208.35件,九項質效考核指標有六項進入“優”區間。在此之前,該院一線法官人均辦案數已經連續六年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對于法官來說一年要辦幾百件案子很正常,但是對于當事人來說,也許一輩子就打一場官司。讓當事人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不僅關系到法院形象,更是關系到法律的威嚴。”民一庭庭長朱保東十幾年如一日,從不抱怨、從不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