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兒,你飛哪兒啦
作者:梁永勝 發布時間:2014-03-20 瀏覽次數:2308
“荻州起雁,清谿落鶩,柳岸聞鶯”這是康熙年間描繪寶應十二景中的三景,都與鳥兒分不開,一幅人與自然、鳥與自然、人與鳥和諧相融的鄉村畫卷展現在人們眼前。
寶應地處江蘇省腹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豐沛,日照充足,為鳥兒生存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環境。東蕩西湖,水澤灘涂,連片蘆葦蕩為鳥兒提供天然的棲息之地。魚蚌蝦螺、藻萍草菏為鳥兒提供賴以生存的食源。人與鳥兒同呼吸,共相處,鳥兒在這塊土地上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據明嘉靖寶應縣志(略),羽之屬篇載:時有鸛、豐鳥 、雉、燕、雀、鳧(野鴨)、鶻、甌、鵪鶉、練雀、黃鸝、鷺鷥、鸕鶿、鹡鸰、瞿鳥(鴝)鵒、啄木、鴛鴦、章雞、博勞、鴿、白頭翁。
明萬歷寶應縣志羽禽篇又增加:天鵝、鶴、鷹、鵲、鳩、鹯。
清康熙寶應志羽之屬又增加:禿鹙、鶄。
清道光民國(32年)寶應縣志又增加:路(露)天。真是奇珍異禽,鳥語花香一個鳥的天堂。
鶻鸼:屬鳥類鳩鴿類,羽色略似青黑,唯頭部非黃綠色,又多暗褐色斑點。《爾雅》釋鳥: 辟鳥 鳩鶻鸼,似山雀而小,短尾,青黑色多聲。
鸛:羽色灰白,嘴長而直,色黑,眼緣色赤,卻長而赤,爪甚小,尾短,形狀像鶴,生活在江湖池沼的近旁,捕食魚蝦等。
鷺鷥:體長約一尺六七寸,背胸部毿毿如絲,嘴長而尖,頭細長,腳黑,趾四,先端有鉤爪,黃綠色,棲各地沼澤中,捕食魚類。
鹡鸰:體長五寸余,頭黑,前額純白,背黑色,腹下白,翼尾均長,飛行為波狀,靜止時常低昂其尾,巢營水濱石隙間食昆蟲。
瞿鳥鵒:亦作鴝鵒。全身黑色,頭及背部微呈綠色光澤,頭上羽毛細長而尖,呈枊葉狀,修翦其舌尖,可教以人言,亦名寒皋,俗名八哥。《爾雅》翼之:瞿鳥 鵒飛輒成群,字書謂之哵哵鳥。
博勞:即伯勞。體長約六七寸,上嘴鉤曲而銳,側喙有齒缺刻,背色灰褐尾長,鳴時尾羽向上下運動,聲甚壯,性猛悍,捕食蟲、魚、小鳥等。秋日以捕動物貫于小枝儲作冬糧,此鳥特性也。《孟子滕文公》:“今也南蠻鴃舌之人,注鴃,博勞鳥。按:鴃即鶪,伯勞也。”
鹯:一種猛禽,《陸機詩疏》:“鹯似鷂,青黃色,燕頷,句喙,按《爾雅》釋鳥:“晨風,鹯也。”
鵁鶄:亦作交精。頭頸嘴赤褐色,體上面多白,胸背有疏鬃之毛,曰蓑毛,雜有綠色,喙長腳高,翼長約八九寸。
禿鹙,一種水鳥。狀如鶴而大,青蒼色,張翼廣五六尺,舉頭高六七尺,長頸赤目,頭頸皆無毛,頂皮紅色,足爪如雞,黑色,性極貪惡,如啖魚、蛇及鳥雛。
鶩:屬鳥類游禽類。嘴扁頸長,翼小尾短,體形扁,腹面如舟底,腳四趾,前三趾有蹼,后一趾略小,羽毛甚密,尾端有分泌脂肪之尾脂腺,時時以嘴取油涂羽,故入水不濡,善游泳,掘于步引,食雜物蔬菜、魚蟲等。
滄海桑田,幾百年后的今天,它們飛哪兒啦?
明隆慶寶應縣志載:境內有五蕩九湖。五蕩是黃昏蕩,縣東七里;火盆蕩,縣東三十五里;獐獅蕩,縣東南四十里;關東蕩,縣東南四十里;蜆虛蕩,東北四十五里,現已蕩然無存。語出《漢書》,應之敞邑,名副其實,令人揪心。九湖為清水湖、氾光湖、灑火湖、津湖、白馬湖、廣洋湖、射陽湖、博文湖、梁湖,現在是一塌糊涂,水面驟減。這有自然因素,更多的是人為因素。上世紀60年代末在寶應湖(清水湖、氾光湖、灑火湖、津湖并稱)西口建造了三河攔河壩,湖區水面縮小了十分之六七。在60年代至70年代以糧為綱,圍湖造田,與水爭地,全縣湖蕩面積縮減40%。八九十年代由于特種水產品價格飚升,蓮藕、茨菇等水生植物出口量需求大,新的一輪圍湖興起。大量的灘地、水面被陸續開發成藕田,或圍成魚塘蟹塘,成片的湖面被吞侵。鳥類的棲息地受到滅頂之災。更為毀滅性的打擊是除四害,連麻雀都不放過,哪兒還有鳥的生存之地,再加上濫用農藥化肥,使無辜的鳥禽死不瞑目,以至滅絕。數種侯鳥繞湖三圈,無地可棲,我們只能在書本中找到它們的影蹤……
極為遺憾的是還有兩種鳥:豐鳥 、路(露)天。筆者翻遍了資料都難覓蹤影,俎傷良久,是人類遺忘了它們,還是被人類蠶食了?我們去哪兒找它們呢?
鳥是人類的朋友。“莫打三春鳥”,我國勞動人民對于鳥類的認識和愛護自古以來就有著光榮的傳統。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覆巢毀卵,則鳳凰不翔”(《史記,孔子世家》)的保護鳥類的思想。歷朝歷代都有愛鳥、護鳥的法令。我國198 1年提出設立“愛鳥周”,1992年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確定,每年四月由各省根據鳥的遷徙、繁衍期確定本地區的“愛鳥周”(江蘇省為
朋友,請你放下手中的獵槍,收起捕鳥的工具吧,遠離誘人的野味佳肴。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僅僅如此嗎?亂砍溢伐,污水排放,濕地面積圍墾,鳥類面臨著種群滅亡的危機。人類再不敲響警鐘,將永遠不再聽到那高亢激昂的鳥鳴,不再看到小巧玲瓏的身影從身邊一掠而過,又怎對得起子孫后代呢?
鳥兒,你快飛回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