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應如何遠離危險“同窗”關系
作者:耿莉 發布時間:2014-03-04 瀏覽次數:1099
備受關注的高考狀元曾世杰“因丑殺人案” 28日下午2時30分在成都市中院宣判。曾世杰因被嫌棄樣貌丑,在校園內持刀行兇致3名校友1死2傷。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曾世杰死刑,緩期2年執行。這不禁讓人聯想到2月18日剛剛宣判的“復旦投毒案”。短短10天之內,兩起“校園惡性傷害”案件在全國引起熱議,也引發了社會對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體系的反思。面對屢屢發生的“校園犯罪”案件,姑蘇法院對相關案件進行了梳理,歸類整理了案件背后的犯罪動機,提醒“象牙塔”中的莘莘學子,在人際交往中如果遭遇障礙,一定要理性克制,別讓一瞬間的沖動演變為追悔莫及的犯罪行為。
現象:“同窗”操戈在蘇城也曾多次上演
2001年,大二學生陸某和女友在上課路上,被同學袁某喊了其在農村老家的外號“大蛋”,引起陸某的不滿。走到學校操場,兩人扭打在一起,陸某掏出口袋里的多功能軍刀,捅在了袁某大腿根部,導致袁某腿部神經斷裂,經法醫鑒定,袁某的傷情屬于重傷。陸某被判處2年有期徒刑。
2004年,大四學生黃某與同學伍某共同競爭某單位職位,黃某在競爭中落敗。事后伍某多次在校內宴請同學慶祝自己就業成功,引起黃某反感,黃某認為這是伍某故意在炫耀,是對自己的羞侮。于是揮拳擊向伍某眼部,造成伍某左眼球破裂。黃某因此獲刑四年三個月。
2012年,大三學生丁某因為與同校女友劉某發生沖突,用玻璃碎片劃向劉某的面頰,在劉某的臉上留下數道疤痕,致其面容毀損,構成人體重傷。法院以故意傷害罪判處丁某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同時對其發出禁止令,在緩刑期間,禁止他主動與被害人接觸,一旦違反禁止令的規定,將撤銷緩刑,收監執行。
析因:“同窗”關系緣何矛盾重重
接連發生的校園慘案引發了社會對大學室友、同學關系的關注和思考。2013年,武漢某高校新聞專業針對大學生寢室關系,在12所高校做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僅43%的大學生對寢室關系表示滿意。根據記者在蘇州幾所高校的隨機采訪,也有近一半的學生表示同學關系難以相處,甚至直言不諱地表示班上有一些“極品”同學,自己非常看不順眼。一些在大學從事學生工作的老師反映,每學期都有學生因為宿舍關系處理不好而提出換宿舍的要求,而同窗之間吵架和打架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記者采訪發現,不良競爭心理、生活習慣沖撞、城鄉和貧富差距等,是導致同學關系緊張的最主要原因。
不良競爭:保研、評獎學金、班干部競選、就業機會等直接關乎學生的現實利益和未來發展,加上名額有限,競爭激烈,在關鍵時刻矛盾確實容易激化。面對競爭時,免不了存有“他人即地獄”的心態。因此,大學生因學業、榮譽的競爭而產生間隙很常見。
習慣沖撞:高校和中學不同,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也帶來了各自的文化、生活習慣等。現在大學生普遍個性張揚,而一些學生缺乏包容別人生活習慣的大度,互相之間就容易產生矛盾。其中以衛生習慣和作息習慣最易引發矛盾。
城鄉差別:農村的孩子進入大學后,由于家境貧窮、現實不如人意,很容易有自卑、自憐的心理特點,易形成敏感、多疑、狹窄的性格特點。周圍的人如果對他不在意或者忽視,甚至于嘲諷、挖苦等不友善的態度,這些小的芥蒂也會形成一種仇恨。
貧富差距:據統計,目前全國大學生中貧困生的比例已近30%,特困生比例為10%~15%。大學生因為家庭背景、的差異,難免造成相互之間沒有交集,缺乏共同語言,加上富裕學生身上不時流露出的優越感和一些炫富行為,確實會給貧困生帶來不少的心理壓力。
言語沖突:由于校園環境相對封閉,一些口無遮攔的學生常常和同學發生口角沖突。比如說玩游戲、打球、打牌時,如果隊友犯了錯,就會不顧情面的破口大罵,一些心理敏感的學生就會將這些玩笑話視為是對自己的否定,產生挫敗感和仇恨感。
反思:如何遠離危險的同窗關系
姑蘇法院法官表示,從他們與這些失足大學生交流的情況來看,在他們身上多少都體現出了心理斷乳期的困惑。進入大學校門的學生,習慣了考試,習慣了面對一個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而遇到沒有標準答案的人際交往問題,往往不知所措。但此時家長和校方已經把大學生當作心理和生理上都已經完全成熟的成年人來對待。在這種迷失自我的時候,他們心中的苦悶無處訴說。其實這個心理上的過渡期是很危險的時期,一旦有問題想不通,死鉆牛角尖,他們容易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甚至輕易邁過生死線。對此,法官提醒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以后,面對的是一個新的集體環境。在這個集體環境中,大家來自五湖四海,性格、習慣等都不同,不可避免的會產生矛盾。這個時候,大學生應該學會關心他人,避免“嫌棄型”個性,做“人緣型”學生。同時,正確的看待這些矛盾,以一種寬容的心態面對這些差異和他人的無心之過。有了矛盾,不要憋著,而是應該主動溝通,消除誤解。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如有必要,則尋求必要的心理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