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法官,人民政府可就在人民法院旁邊啊,你要不給我一個滿意的結果,我就要去上訪了呀!”我一聽,心里咯噔一聲,瞧這話,真可謂綿里藏針,腦海里也隨之浮現出一句“上訴不如上訪,上訪不如上網”的網絡流行語。

 

也許是他認為我太年輕,也許是他厭倦了繁瑣的勞動爭議處理程序,但對一個剛剛接手他案件的承辦法官而言,我當時真是既惱火又氣憤,心想:“大叔,行行好吧,庭都沒開,你就威脅我要上訪?!”于是,我用了一句放之四海皆準的話回應他說:“老袁,你放心,我會依法處理的。”

 

對于人生的第一個案件,拿到卷宗的那一刻,我就暗自告誡自己:“將當事人當親人來對待,努力追求公平正義!”開庭前,我認真研究了類似案件,讀透了卷宗內容,列出了庭審提綱,不可謂不盡心盡力。而今,面對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威脅,我多少有些失落:難道這就是現實司法環境的縮影?他們就是我所要服務的親人嗎?

 

生活還要繼續。既然選擇,就當無怨無悔。但案件的進行遠不止這么簡單,這儼然成為了一個需要攻堅克難的工程:案情沒有查清,庭審進行了三次;調解找不到要害,多次電話也是無果而終;對立雙方每次見面火藥味十足,時常發生口角,甚至為此要大打動手……

 

走投無路時,我想到了自己的指導老師。她是一位40多歲的女法官,辦起案來絲毫不比須眉男兒遜色,在青年干警中積累了很高的威望。老師耐心地聽完我的陳述后,從庭審、調解、法律適用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解答。最后,她語重心長地說:“小周,你為何不換位思考一下?你嫌棄被告的刁蠻,埋怨他的不講理,但你想過沒有,他四十歲出頭,上有老下有小,現在多爭取一點,也只是為了往后的日子好過一點,給家人減輕一點負擔。辦案就得設身處地地從當事人的角度思考,這樣更容易發現矛盾化解的突破點。”

 

于是,我喊來了老袁,勸他理性維權,耐心給他分析其應得的利益,并剖析判決的風險;又幾次奔赴廠子,采用了迂回戰術,通過廠子負責人的親戚,勸他識大體,敢于擔當。終于,調解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在持之不懈的努力之下,雙方終于達成了調解協議。

 

回味來之不易的成功,我深刻地感悟到,調解真是一門藝術,它不應該是“忽悠”,不應該是“和稀泥”,而應該是理性客觀的引導,促進矛盾的實質性化解。

 

“謝謝法官,我以前跟您發火也是著急拿到錢那”,數著工傷賠償款的老袁終于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話,而一聲“謝謝”,一個“您”字,頓時讓我飄飄然了,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成就感吧。

 

年輕的夢想即使高過云端,也要學會將根扎進泥土里。從書記員成長為審判員,從幕后走向前臺,從配角變成主角,預備法官在一種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慢慢成長。只有我們真心付出,才能實現屬于自己的那份法治夢想,也必將無愧于我們的熱血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