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頒布實施到現(xiàn)在,我國對未成年人的專門立法保護已走過近24個春秋。24年,2個輪回,曾經(jīng)的未成年人長大成人,走上自立的旅程;如今的未成年人,在社會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下成長,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或傷害,偏離健康的成長軌跡。為此,盱眙法院啟動“小蘋果”成長之護航工程,構(gòu)筑起未成年人成長的“防護林”。

  懲教挽救迷途的“小蘋果”

  “在我迷失方向時,是您幫我樹立起重新做人的信心和勇氣。我一定要珍惜機會,決不辜負法官媽媽的一片真情。”正在準備參加高考的少年小周泣不成聲。

  今年年初,高三學生小周因盜竊被抓。少年審判庭女法官蔣瑩瑩了解到他平時表現(xiàn)較好,學習成績優(yōu)異,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這樣一個孩子為何會走上犯罪道路?蔣瑩瑩意識到案子不能一判了之。于是,她找到小周戶籍所在地的司法所,委托他們對小周本人和家庭情況進行深入走訪調(diào)查,司法所出具的調(diào)查報告顯示,小周父母都在外打工,家庭條件比較困難,小周性格比較內(nèi)向。

  庭審前,法官特意安排了心理專家單獨對小周開展心理疏導。專家從成長環(huán)境、生活狀況、性格特質(zhì)等角度,幫助小周分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啟發(fā)他深刻反省自己的行為。在專家的疏導下,小周道出實情:因為看到其它同學都買了手機,而自己無錢購買,于是產(chǎn)生了到網(wǎng)吧偷竊手機的想法。由于小周這次是初犯,且歸案后認罪悔罪。為了感化和挽救他,法官依法對其判處了緩刑,并對小周的犯罪記錄進行了封存,讓他能夠繼續(xù)學習。

  盱眙法院少年庭改變過去單一依靠法官調(diào)查走訪的被動工作模式,探索完善多部門聯(lián)動調(diào)查機制,全面了解掌握未成年被告人犯罪前的表現(xiàn),同時,借助專家力量,從心理、情緒、性格等方面入手,深挖犯罪根源,增強法庭教育的效果,有效落實少年刑事審判'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

  同時,在制作未成年人刑事判決書時,該院對文書傳統(tǒng)格式加以改進,增加“法官寄語”內(nèi)容,著重分析未成年被告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希望和忠告,用法理和情理感化、鼓勵他們放下思想包袱,走向新生。

  跟蹤回訪歸途的“小蘋果”

  “王法官,我參加了淮安學生烹飪技能狀元大賽,中級烹調(diào)師證書也考到了……”盱眙法院的王吉祥法官讀完楊某寄來的信件,為自己交流、感化、教育取得實際成果感到欣慰。3年前楊某因盜竊被判處緩刑,王法官幫助楊某重新入學,并多次回訪幫教,楊某也定期寄來思想?yún)R報,在信里,楊某講述著自己的生活,分享著自己一點一滴進步的喜悅。如今,17歲的楊某就讀于盱眙縣技師學院,學習烹飪專業(yè),白天上學,晚上上班的他,想通過自己的勞動為父母減輕生活壓力。

  對于楊某來說,他的人生曾有過一段灰色,但是擁有不完美的經(jīng)歷才知道圓滿的可貴,在法官的幫助下,他以灰色為底,以奮斗為筆,書寫了屬于自己的多彩人生。

  針對未成年人犯再犯高發(fā)的問題,盱眙法院成立了避免與減少未成年人犯再犯的“盾牌項目”,2010年以來,該院回訪幫教近百人次,幫助60多名未成年犯重返校園,其中8人順利考入大學。

  救助關(guān)愛無助的“小蘋果”

  沒有高高在上的審判臺,沒有措詞嚴厲的法官,也沒有緊張的庭審氛圍,取而代之的,是便于被告人與法官近距離接觸的橢圓形審判桌。

  “未成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身心還不成熟,走進法院往往迷茫且無助。”該院少年庭庭長金剛說,“與傳統(tǒng)法庭審理方式相比,圓桌審判蘊含著司法的人文關(guān)懷,更加注重對失足少年的關(guān)愛,能有效地消除未成年被告人的恐懼心理和抵觸情緒,拉近他們與法官的心理距離,使之更易接受審判和教育。”

  盱眙法院不僅注重未成年人的刑事維權(quán),還把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quán)益,作為審理涉少民商事、行政案件的首要原則。對涉及未成年人維權(quán)案件,實行“立案優(yōu)先、審理優(yōu)先、執(zhí)行優(yōu)先”制度,對生活困難的未成年當事人,實行“司法救助”制度。

  2011年9月,在下鄉(xiāng)走訪的過程中,盱眙法院民事審判庭法官聽村干部說起一個名叫榮榮的小女孩的不幸遭遇。榮榮11歲時父母遇車禍雙亡,跟隨奶奶生活。奶奶去世后,她叔父將全部家產(chǎn)占為己有,榮榮因無家可歸四處流浪。

  審判法官了解到榮榮的遭遇后,主動幫助榮榮維護權(quán)益,與司法局聯(lián)系,指定一名律師為榮榮提供法律援助,又請示法院領(lǐng)導為榮榮免除了訴訟費用,使案件順利進入訴訟程序。榮榮在勝訴后在作文中寫道:“是法官叔叔、阿姨給予我溫暖和幫助,讓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愛心接力殘缺的“小蘋果”

  15年,他們年復一年,將司法溫暖和人文關(guān)懷播撒給一個殘疾少年;15年,他們?nèi)諒鸵蝗眨谜嬲\和熱心,圓了小葉彪的上學夢;15年,他們換了四任院長,每一次,都把這孩子鄭重交接,春夏秋冬,他們總要去看一看他還缺些什么。

  如今,小葉彪已經(jīng)長大成人,他成長的每一步都牽動著盱眙法院法官的心。葉彪5歲時,父親因車禍死亡,母親在一個月后即離家出走。當時,他因患有腦癱、雙下肢神經(jīng)性痙攣,站不住坐不穩(wěn)。在隨后的歲月里,葉彪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十五年來,盡管盱眙法院的院長換了四任,但從葉彪的求醫(yī)、入學到危房修繕,法官們始終在幫扶他們。

  “我院在對幫扶葉彪的做法進行總結(jié),尋找和制定更為有效的保護未成年的方式與方法。”接過第三個愛心接力棒,時任盱眙法院院長的王亞林說,“我們發(fā)現(xiàn)在殘缺家庭中成長起來的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或傷害。”

  “法官阿姨,我爸爸已經(jīng)一年多沒來看我也沒給撫養(yǎng)費了,現(xiàn)在媽媽下崗了,我能向爸爸要撫養(yǎng)費嗎?”這是在一次法制課堂上,一個叫小娜的孩子提出的問題。

  從2012年12月成立到現(xiàn)在,盱眙法院少年庭共審理各類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案件1600余件。法官在辦案過程中發(fā)現(xiàn),涉罪未成年人多來源于殘缺家庭或者留守、流動、閑散、流浪兒童群體。為此少年庭法官積極與學校、家長、社區(qū)以及相關(guān)未成年人保護機構(gòu)聯(lián)系,搭建家長、學校、未成年人與少年法官溝通互動平臺--“家長學校·法制課堂”。

  該課堂以未成年人及其家長作為教育主體,少年庭法官結(jié)合真實案例,通過法律講座、法庭開放日、主題班會、少先隊退隊儀式等,向他們普及法律常識,宣傳法治觀念。2012年至今,“家長學校·法制課堂”先后十余次走進中小學校、社區(qū),聽眾逾萬人。一位長年在外打工的家長在聆聽了法官講述的真實案例后,深有感觸地說:“以前孩子不聽話我就會揍他,今天聽了法官的講座,我才知道,問題的根源在自己身上,以后我要多抽出時間陪陪孩子。”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少年審判不同于其他工作,需要法官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需要滿懷著愛心和責任心去完成案件之外的延伸工作。作為少年法官,依法辦案遠遠不夠,我們要離孩子們近一些,再近一些,法官多走出去,孩子們就能少走進來。”談到案外延伸工作,金剛庭長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