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贈扶養協議效力的確認應適用非訴程序
作者:朱均 汪龍彪 發布時間:2014-01-15 瀏覽次數:1403
遺贈人與扶養人在遺贈扶養協議中約定,扶養人對遺贈人盡生養死葬之義務,遺贈人在死后將其名下之房產贈予扶養人,后者在將遺贈人養老送終后,持遺贈撫養協議至房產管理部門要求辦理過戶登記手續,房產管理部門對此情形通常“亮紅燈”。上述協議,有的雖經律師事務所見證,或經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鄉鎮街道、區動遷辦的書面確認,但房產登記機關依據內部規定,拒絕對遺贈扶養協議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實質性審查,認為未經公證即不符合辦理條件。但由于種種原因,遺贈人與扶養人通常并未在遺贈人死亡前辦理公證手續,而在遺贈人死亡之后,公證機關在對遺贈扶養協議的真實性、合法性無法確認的情形下,也不肯辦理公證手續。有鑒于此,房產登記機關通常建議當事人至法院請求確認扶養遺贈協議的效力。
遺贈扶養協議的遺贈人多為孤老,沒有子女,而扶養人通常為其近親屬,且已按協議盡到了對遺贈人養老送終的義務,為了使其占有的不動產獲得法律上的正當性,扶養人通常會按照房產管理部門的要求向法院起訴。此種情況下,如遺贈人雖無第一順位繼承人,但尚有作為第二順位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存在,可列其為被告,作為訴訟案件受理。但是,如遺贈人沒有任何法定繼承人,是否可以作為訴訟案件受理?如果可以受理,如何羅列被告?有的法官建議將遺贈人兄弟姐妹的子女列為被告,以形成訴訟之兩造雙方。但是,這是否會因法院的建議造成濫訴?因為遺贈人兄弟姐妹的子女對法院傳票十分反感,認為其與扶養人之間沒有利益爭端,而通知出庭反而造成了其經濟損失,故不愿意加入到訴訟中來。甚至于有這樣的極端情形:遺贈人除了扶養人為其兄弟之晚輩外,沒有其他任何晚輩子女。人民法院遇此情形將如何處理?眾所周知,人民法院受理訴訟案件必須有“法律上的爭訟性”,也就是說,必須存在有發生在雙方或多方之間的利益爭端,而上述情形中,當事人之間沒有利益爭端,或者說并不存在對相關利益有爭端的兩方當事人,將此作為訴訟案件受理明顯不符合立案條件。至此,當事人的維權路徑受阻。
我國《民訴法》將非訴程序列為特別程序,但范圍非常明確,僅包括:選民資格案件、宣告失蹤、宣告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認定財產無主案件,并未明確遺贈扶養協議也可適用非訴程序來確定效力。而現實情況是當事人有需求,如果囿于傳統的民事訴訟程序,則不能滿足當事人的實際需要,造成民事訴訟程序解決糾紛功能下降。因此,適當擴大非訴程序的適用范圍,是我國法治文明進程的必然要求。在英美法系國家的民事訴訟中,適用特別程序的非訴案件及相關特定案件之范圍非常廣泛,如:遺囑文件的驗證,對死者或者無行為能力人財產的管理,宣告某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并指定監護人等。
如前所述,針對遺贈扶養協議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建議可將其納入特別程序予以受理,具體做法可參考公示催告程序:首先由受遺贈人應當向不動產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遞交申請書,寫明遺贈人、受遺贈人、遺贈撫養協議內容及申請的理由、事實,法院受理后,在一定期限內發出公告,催促利害關系人申報權利,公告期間由人民法院指定,通常不少于六十日。公示催告期間,如有利害關系人向法院申報權利,可直接進入訴訟程序,由申報人作為原告,申請人作為被告,通過開庭審理確定涉案房屋之權利歸屬;如無利害關系人申報權利,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申請人之申請,作出確認判決,確認遺贈撫養協議之效力,并進行公告,自判決公告之日起,扶養人可持判決書要求房產管理部門辦理變更登記手續。如利害關系人因正當理由不能在判決前向人民法院申報權利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判決公告之日起一年內,可向作出判決的人民法院起訴,要求受遺贈人返還財產或賠償損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