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中院分析影響在校學生安全的八大因素并提出對策建議
作者:顧瑩 發布時間:2010-06-03 瀏覽次數:879
近期,市中院少年庭進一步加大服務“平安校園、和諧校園”建設的工作力度,組織全市法院排查疏理了近年來審判實踐中發現的學生受侵害案件類型及特點,分析了可能存在的校園及周邊安全隱患,并提出了相應的安全防范建議:
一、影響在校學生安全的八大危險因素及其特點
經排查疏理,發現危及學生安全問題的案件主要有八個類型:(1)外來人員入校實施持刀傷害、聚眾斗毆、盜竊等犯罪行為。(2)學生在校園附近或網吧、KTV等娛樂場所被搶劫、敲詐勒索。(3)學生補課
主要特點有:(1)侵害時間相對集中,往往與容易發生監護真空的上學、放學或假期等時間段緊密聯系。(2)侵害后果及影響相對較大,往往致學生輕傷、重傷、甚至死亡,即使未造成明顯的人身損害,但對學生及其家長的心理、學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均造成不良影響。(3)侵害人員與學校學生均有一定關系,以外來人員與本校學生為主。外來人員一般為本校學生結交的社會閑散人員、外校學生或本校退學學生等。(4)侵害地點相對集中于校園周邊,一般為學生喜歡去的校園周邊網吧、上、放學途中以及校園內部及門口。
二、分析存在的問題
1、安全意識不夠、安全防范不到位。部分學校門衛疏于檢查、一些校外人員很容易即混進校園,伺機作案。個別學生及校外人員攜帶管制刀具入校,一些搶劫、抄霸行為即發生在校門口,未能被及時發現。部分學校低年級學生的接送銜接不到位,造成部分學生放學獨自回家及在外逗留,增加安全隱患。個別學校、家長允許12歲以下學生騎自行車到校,違反交通法規,引發交通事故。個別學校安全設置及體育設施存在安全隱患,未能定期檢查和修理。
2、部分學校老師的矛盾糾紛化解和預防能力有待加強。對學生之間、學生家庭中的矛盾、糾紛敏感性不強,不能及時掌握情況或者發現了學生糾紛、但未能及時采取措施加以引導,導致學生矛盾升級,發生傷害、斗毆等暴力犯罪。
3、學生的自我保護及法制意識較弱。受害學生往往家庭經濟較好,隨身攜帶較為貴重的財物,遇事膽小怕事、處理突發事件能力弱;而犯罪學生往往存在交友不慎、貪圖享樂、逞強好勝、法律意識淡薄、前期有不良行為、家庭監管不力或無力監管等諸多問題。
4、校園及周邊的安全隱患較大。學校如臨街、臨路的則交通安全隱患較大。學校周邊攤販林立、人員復雜,不利于上、放學時間段的周邊安全防范。同時校園周邊還大量存在網吧、游戲機室、小旅館和浴室等藏污納垢的場所,成為引發學生安全問題的“溫床”。
三、安全防范建議
1、完善預警機制,加強校園安全管理。建議學校安裝電子安全監控設施,完善校園及周邊的值班、巡邏制度,以有效預防和處理突發事件。健全低齡學生的接送制度,與家長加強銜接,消除上、放學時間的監護真空。定期檢查和維修校園路燈、樓道電燈、樓梯扶手、走道欄桿、安全通道等相關安全設施,減少并消除安全隱患。
2、加強溝通,有效提升矛盾糾紛的排查及化解能力。學校應制定矛盾糾紛排查機制,多與家長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對于有不良行為或其家庭有離婚、撫養等糾紛的學生,應及時介入、適度干預、做好其心理疏導和思想工作,避免極端事件發生。多與司法部門合作,如通過院校和諧共建等途徑對班主任、輔導員教師開展法律知識培訓,提升老師的法律意識和處置突發事件、調處矛盾糾紛的能力。
3、加強教育,提升學生自我保護能力。加強學生的法制及安全教育,提醒家長加強子女監管,健全符合學生特點的校園文化建設,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其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對于有不良行為的問題學生學校還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加強與家長的溝通,進行一對一的幫教,及時矯正其不良行為,預防更嚴重的犯罪行為發生。
4、加強聯動,完善校園安全工作的社會協作機制。要切實加大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力度,花大力氣取締學校周邊無證攤販、網吧、游戲機房等魚龍混雜的場所,為學校教育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建立校園安全信息定期通報制度,及時通報校園安全隱患,共同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深化法院與學校的和諧共建活動,為學校及時提供法律指導和幫助,共筑校園安全、和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