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喧囂而匆忙時代,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浮躁的氣息,感覺很久沒有靜下心來讀一本書了,一本完全為自己喜好而讀,不是為了考試等目的而讀的書。但一想,這種感覺與現實是矛盾的,因為回頭看看走過的路,這幾年自己從來就不曾離開過書本,實際上一直在讀書,可為什么還會有這種空空的感覺呢?其實這些年讀的書大部分是為考試而讀,帶有太強的目的性,功利性,大學中幾十本法學教程讓我順利拿到學位,畢業證,也幫我通過司考,再后來,一本本的公務員考試的書籍資料又助我走上心目中的工作崗位,所有這些書都曾給我帶來直接的回報,可為什么對他們的記憶如此之淡?倒是有一本不起眼的小書,一直帶在身邊,每每想起,每每翻閱,總能感受到一種新的力量。這本書的名字叫《弟子規》。

 

初讀《弟子規》,是在07年的冬天,那時候,北京的幼兒園都開設了弟子規朗讀課,給孩子灌輸一種古老的儒家文化。當時也沒多想,我給女兒買了一本,寒假帶回家,教女兒誦讀。那時年僅四歲的女兒很快就能大段的背誦,字正腔圓,可是我知道,太幼稚的年齡對這些古文的理解畢竟是懵懂。而自己在陪伴女兒誦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也將這些文字爛熟于心,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對這些文字的理解也不斷在加深。尤其是現在,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審判工作,耳聞目睹了現實中那種種的糾葛,讓我愈發感覺到弟子規中那簡潔而樸實的語言是如此的珍貴。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奚可焉

 

一個孝字,一個信字,在我們看來,是多么熟悉,又有些許的陌生。我們對其應該感到熟悉,中華文明五千年,在遙遠的古代,孝與信已然是指導人們行為的規范,歷史發展到今天,人類的文明在不斷的進步,應該說孝與信早應該是我們社會中的普遍行為準則。然而,現在的人們卻經常對這兩個字感到陌生,誠信的缺失,情感的背叛,讓我們的心中充滿不安;當昔日恩愛的夫妻對簿公堂,當養育眾多子女的老人流落街頭,當你傾囊相助的朋友與你法庭相見,我們不禁要問:我們應該相信誰?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在做事之前要三思,要考慮的自己行為是否符合應有的標準,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古人把以此來約束自身的行為??墒强v觀我們身邊的社會,總有人恣意妄為,不計后果,當濫用職權者將手中的權力之劍揮向歧途時,不僅傷害了社會,他人,也斬斷了自己的前程,更有悖于基本的為人之道。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每一個人都在努力通過自己的誠實勞動來獲取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那么,就不會有盜竊者因為竊取他人財產而鋃鐺入獄;更不會有貪污受賄者為滿足自身的欲望而背離基本的政治信仰。

 

弟子規中諸如此類簡單而又意蘊深遠的文字比比皆是,可謂字字珠璣,光彩奪目。尤其是在今天信仰缺失,道德危機籠罩心靈的時候,古老的弟子規所展示的孝道,誠信,謙遜,嚴于律己的精神,在現實的生活中彌足珍貴,完全可以作為指引我們行為的道德圣經。我們讓幼小的孩子誦讀弟子規,希冀因此會收獲一個道德豐盈的未來;那何不讓我們每一個成人也來認真的品味弟子規,我們將會擁有一個和諧溫馨的現在。

 

這是一杯千年月光釀成的美酒,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細細的品,慢慢的酌。

 

這是一盞美麗奪目的燈盞,足以照亮我們充滿困惑的心靈。

 

這是一條芳香而悠長的河流,讓我們把雙手浸潤其中,就會獲得一種寧靜而堅定的力量。

 

這是一本書,一本永遠都能讀出新意的書,無論年齡,我們在閱讀中都會汲取精神的營養,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