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甘霖 心的呼喚-徐州法院探索少年審判服務創新
作者:王曉紅 徐法宣 發布時間:2010-05-31 瀏覽次數:1855
22年來,他們審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達上萬件,經他們幫教的無數未成年犯,得以順利回歸社會;他們是法官,但更像母親、教師、醫生,他們就是徐州法院里的優秀團隊——少年審判庭。
近年來,徐州法院積極創建“青少年維權崗”活動,全市兩級法院全部建立獨立建制的少年庭,審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民事、刑事、行政以及減刑假釋案件。11家基層法院先后有2家被團中央、中央綜治委、最高法院評為“全國優秀青少年維權崗”,2家被評為省級優秀青少年維權崗,7家被評為市級優秀青少年維權崗。少年審判工作已然成為徐州法院工作的一大亮點和品牌,多次受到上級部門的肯定與表彰。尤其是去年以來,徐州法院從加強管理創新入手,努力探索涉少幫教工作,做優少年審判的司法品牌,推動全市少年審判工作更上新臺階。
心理輔導 幫助重建心靈家園
在邳州法院少年庭副庭長馮尊琴的辦公桌上,有兩本厚厚的未成年犯回訪記錄本。為了徹查病情,確保每一個經手辦理的未成年犯都不再出現反彈,少年庭的法官們在回訪環節上大做文章。
馮尊琴告訴記者:“我已經習慣為每一個經手的未成年犯做一本臺賬,搜集他們的生活、工作、家庭、朋友等盡可能多的資料。年輕人性格還沒有定型,很容易受到社會上的各種誘惑而發生改變,需要經常給他們規范和約束。詳細掌握他們的情況,回訪工作才能避免蜻蜓點水,及時發現問題。”翻動著記錄本,每一個孩子的情況馮尊琴都了如指掌,“小海,盜竊,刑期滿后去蘇州打工;小豐,現在無錫讀技校……”
為了能夠在開庭時準確地給失足青少年把脈,找準他們的犯罪原因,對癥下藥,徐州法院建立“三表一報告”庭前調查制度,即未成年人家庭調查表、社區矯正審前調查表、社區矯正審前調查評估表、社區矯正審前評估意見書、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訴訟權利告知書、未成年人綜合測試題,從而全面把握未成年人犯的思想動態、性格特點、心理狀態、家庭管理、社會交往、成長經歷、受教育程度等情況。豐縣法院在庭前調查表的基礎上還推出社會調查員制度,調查結果作為合議庭在量刑時是否適用緩刑的參考。
15歲的少年小雷,成績優異,卻因母親智障在同學中備受歧視。小雷迷上虛幻的網絡,整天在網上構建自己幸福的家庭。一天因無錢上網,在翻找錢款時驚醒了熟睡的母親,而將其母親殺害。
為了挽救小雷,徐州鼓樓法院少年庭庭長杜秀蘭請來心理學專家李梅教授在庭審中對小雷進行心理輔導,使其真心悔罪。記者在杜秀蘭處看到了一封小雷從監獄寫來的信,有這樣的話令人感動:“法官媽媽,是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讓我感受到媽媽的溫暖,我要繼續努力,報答所有關愛我的人。”
“大部分未成年被告人,他們雖然表示認罪了,但是他們自己沒有真正認識到為什么會走上犯罪道路,也不知道如何在今后的人生中避免再次誤入歧途。因此,對于涉世未深少年犯,幫助他們真正認識其犯罪的根源,并尋求有效的教育和幫教,防止他們再次犯罪尤為重要。而針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就是一種有效的幫教方式。”徐州中院少年庭庭長王韌告訴記者。
目前,心理輔導作為一種有效的幫教方式已被徐州法院普遍采用。自引入專業心理輔導以來,共為200多名未成年被告人提供了心理輔導,所有未成年被告人均當庭悔罪,表示愿意重新做人。
【記者點評】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審判中,徐州法院遵循少年審判規律積極探索,推行圓桌審判制度、陪審員陪審制度、恢復性司法制度,判決書后附“誡勉語”等,用人性化的審判方式彰顯司法的人文化關懷。心理輔導引入庭審,更賦予了傳統“寓教于審”工作以新的內容。
愛心幫教 大愛點亮引航明燈
叛逆年齡的少年犯,倔強、偏激,甚至乖戾。5月25日,記者在徐州康匯托老服務社看到的一幕卻令人動容:兩個僅有10多歲的失足少年看到“法官媽媽”杜秀蘭又來看望他們時,眼睛里充滿了柔順、依戀和感激,他們和杜媽媽的交流言語誠摯而親昵,舉動尊重而自然。顯然,他們已經將杜媽媽看作可以交流心事的親人。
兩年前,杜秀蘭因為一起搶劫案結識了15歲的小行和14歲的小強。兩個孩子有著相似的經歷,五六歲時父母就離婚,母親出走,父親在外打工,很早就輟學,以網吧為“家”,后來因為拆遷,和父親也失去了聯系。兩個“流浪少年”為了“混口飯吃”,伙同17歲的小譚來到一家超市門前,攔截兩名中學生,搶得手機一部。
“由誰來管理他們的生活和改造?”小行、小強的特殊情況讓杜秀蘭著實費了一番心思。經過多次聯系,和她同為“2008年徐州市十大杰出母親”的徐州康匯托老服務社法定代表人宋桂霞同意作為兩個流浪孩子的監護人,并為他們解決衣、食、住、學習問題。
判決后,徐州康匯托老服務社成了兩個孩子的新家,也成了杜秀蘭經常去的地方:為孩子送去衣物和書籍、為小行過了15年來的第一個生日,聽說小行將來想當廚師,杜秀蘭又與宋桂霞共同到徐州烹飪學校聯系,讓他學習一技之長。
為了讓未成年犯真正回歸正常的人生軌道,像別人一樣去學習、工作和交往,徐州少年庭法官做了大量庭審之外的工作。2006年,徐州賈汪區聯合十部門出臺《關于落實被判處非監禁刑的未成年罪犯復學、升學問題的意見》,規定在校生因犯罪被判處非監禁刑的,學校不能取消其學籍;云龍法院少年庭與徐州師范大學法政學院開展“大學生牽手緩刑少年”幫教活動,今年,18名大學生與9名未成年緩刑少年建立了“二對一”的牽手幫教關系。幾年來,徐州法院共幫助100多名未成年犯重返校園。
【記者點評】近年來,徐州兩級少年庭審結的未成年犯罪案件呈現“兩多兩少”特點,即未成年被告人認罪悔罪的多,服判不上訴的多,抗拒改造的少,重新犯罪的少。愛心幫教無疑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特色基地 鋪就陽光自新之路
早在2008年12月,泉山法院與轄區飛虹網架集團、華潤天能集團等多家實力企業聯合建立未成年人幫扶基地,幫扶對象主要是那些犯罪情節較輕、屬于初次犯罪且被宣告緩刑或判處非監禁刑,對社會沒有危害的未成年人,創造監管條件,讓他們在學習謀生技能和勞動中重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早日回到溫暖的社會懷抱。至今,泉山法院在幫扶基地為17人安排學習電焊、汽車修理、家電維修和烹飪等技術。目前,從幫扶基地反饋的情況看,幫扶對象都能虛心學習,進步很快,效果十分明顯。
近年來,像此類的各色幫扶基地在徐州兩級法院少年庭法官們的努力下,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2006年,鼓樓法院與徐州市“音樂人”吉他學校聯合建立“音樂人幫教基地”。12名失足少年不僅在那里學會了吉他,更學會了怎樣做人。該院還創建“三母教子維權基地”,組織非監禁刑的少年犯及其母親共赴孟子故里,以孟母精神、法官媽媽和少年犯生母的親情關愛共同熏陶失足少年,同時加強對少年犯的法定監護人的責任意識教育。銅山法院利用本轄區內高等院校多的資源優勢,聯合中國礦業大學、徐州師范大學等高校的青年志愿者組織,建立五個“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義務幫教服務基地”。
【記者點評】徐州法院在未成年人刑事審判中堅持讓未成年犯“在審理中受教育、在教育中反思、在反思中悔過、在悔過中接受改造、在改造后回歸社會”,實現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到目前為止,徐州法院共建立各種類型的幫扶基地2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