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江蘇昆山康涇灣居委會會議室里,在法官倪厚淳的主持調解下,昆山花園業主委員會與物業公司間久拖不決的停車費糾紛終于得到圓滿解決,讓一起牽涉50余人、訴訟標的高達70余萬元的涉訴案件化解于無形。

 

    社區老年協會的陳老師由衷地說:“法官進社區解決了棘手的糾紛,不花錢、效率高,最受益的是我們廣大業主。”

 

    “小事不出鄉鎮,大事不出社區”。目前在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兩級法院開展的“和諧鄉鎮、和諧社區”共建活動,將鄉鎮、社區基層組織納入共建體系,搭建了一個凝結各方合力、預防化解糾紛的平臺,走出了一條探索社會管理創新的新路徑。

 

    20095月正式啟動以來,蘇州全市法院已與140余個基層組織建立了“和諧共建”關系。

 

矛盾增多“倒逼”法院探尋化解糾紛新機制

 

    蘇州中院院長葉兆偉坦陳:“蘇州法院開展‘和諧共建’活動,更多地源于現實問題的‘倒逼’。”

 

    近年來,蘇州法院審判任務空前繁重,案多人少矛盾極為突出。2008年,兩級法院收結案總數雙雙突破10萬件,均創歷史新高。2009年前5個月,收案總數同比再度增加24.8%。

 

    2008年,蘇州全市戶籍人口加暫住登記人口達到近1200萬。絕大多數矛盾糾紛源于基層,而基層的社會管控能力跟不上社會的轉型速度,“打官司”、“上訪”成為矛盾糾紛解決的普遍選擇。在法院審理中,案件復雜性加大,調解、協調難度增加,訴訟“走完全程”的趨勢明顯,案結容易事了難,涉訴信訪居高不下。

 

    “如果把案多人少看作一道難解的除法題,要想獲得滿意答案,必須從減少分子即壓降訴訟案件增量上尋求‘突破口’。”葉兆偉說。

 

    20084月,昆山市法院與周市鎮啟動和諧共建試點,與所轄村、社區設立“和諧共建工作室”,選派聯系法官,定期到工作室接待來訪群眾,轄區內的矛盾糾紛在萌芽之初就能通過信息聯通網絡及時反饋到指導法官那里,通過雙方合力及時化解。

 

    “和諧共建模式改變了過去法院傳統的‘開門收,關門辦’辦案模式,主動延伸審判職能,變被動司法為能動司法,不僅要及時發現矛盾,快速化解矛盾,還要提前排查預防矛盾。”昆山法院院長周健生說。

 

    和諧共建以來,周市鎮出現了“三多三少”的面貌:理性維權的多了,鬧訪的少了;尋求基層調解組織解決問題的多了,直接到法院訴訟的少了;有效調處的多了,久拖不決的糾紛少了。2008年,在昆山法院新收案件同比增長的背景下,周市鎮各類案件由共建前同期的775件降至536件,降幅達30.9%。

 

參與社會管理創新是法院“份內事”

 

    20095月,吳中區法院巡回法庭開在了一個居民區內,糾紛起因是一戶樓上居民要求樓下住戶拆除自行安裝的凸出式防盜窗。

 

    法院開在了家門口,樓上樓下糾紛不少,看法官咋處理?物業公司和社區居民紛紛前來旁聽,把整個小法庭圍得滿滿的。巡回法庭法官特地讓社區居民協助調解。動之以理,曉之以法,在多數居民主張下,雙方達成了調解協議,樓下居民自行拆除防盜窗,消除安全隱患。

 

    社區干部老張說:“法官主持調解,更有權威性,容易讓百姓信服。而且法庭開在家門口,對居民們也是個自我教育和普法的過程,有了糾紛更容易處理。”此后3起與防盜窗有關的糾紛直接由社區調解中心調處了。

 

    目前,吳中區法院在每個街、鎮都設立了巡回審判點,架起了輻射至村社、農戶的巡回辦案網絡,通過司法審判與基層組織聯動,合力化解糾紛。

 

    通過和諧共建模式,蘇州法院走出法院、走向基層、走進群眾,將自身置于化解矛盾糾紛的前列,以能動司法參與到社會管理創新當中。

 

    對此,有專家指出,社會管理主體的創新是社會管理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改變過去以行政機關為單一管理主體的模式,轉而形成多元管理主體既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新的社會管理格局。

 

    在日前江蘇省推廣蘇州中院社會管理創新會上,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公丕祥強調,在急劇變革的社會轉型過程中,法院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參與社會管理創新不是人民法院的“份外事”,而是法院理所應當的“份內事”。

 

和諧共建讓法官更接地氣

 

    其間,也有質疑的聲音傳來:法院自身審判任務繁重,案多人少,還要把法官及審判資源投入到“和諧共建”活動中去,是不是在舍本逐末?

 

    對此,昆山法院法官倪厚淳卻有著另一番體會。作為一名法官,除了日常辦案外,倪厚淳還是三個社區的共建聯系員。剛開始接手共建調解事務,他心里直犯嘀咕:做這種耗時費力的份外事,值當嗎?

 

    沒想到,時間一長,倪法官品出了滋味。“共建以后,拽著法官往基層跑,可以蹲點基層了解掌握很多實際情況,增強了與老百姓打交道的能力,法官更接地氣兒了,比單純‘坐堂辦案’效果好。”

 

    倪厚淳法官曾接手一起村民狀告鎮政府案,村民認為鎮政府提供的住建房有質量問題,如果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村民因舉證不出就會輸掉官司。倪法官在基層共建走訪現場中了解到,這批房子在開發商建造中確實存在質量問題,鎮政府轉賣給村民,與開發商存在共同責任。通過調解,由鎮政府與開發商給付每戶村民兩萬元至4萬元房款補償,維護了農民的利益。

 

    “這個案子是連環案,牽涉20多起,如果一紙判決下達了,村民肯定不服,就會引發一連串的社會不穩定事件。通過共建調解,獲得了雙贏的效果。”倪厚淳說,一些矛盾糾紛通過共建機制提前化解,不再進入訴訟渠道,其實大大減少了法院的訴訟壓力,節約了司法資源,讓社會秩序更加和諧穩定,從長遠看是一舉多贏的長效治理機制。

 

    經過兩年來的實踐,葉兆偉院長深有體會地說:“和諧共建”平臺成為法院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現實載體,依托這個平臺,法院能夠直接介入最基層的社會管理,通過個案糾紛的預防化解來清理、消減社會機體上的病灶,同時將法律價值導向直接輸送到社會最末端,為整個社會機體的健康運行打好“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