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選兩年后-南京下關法院人民陪審工作紀實
作者:關研 發布時間:2010-05-05 瀏覽次數:1229
2008年1月,南京下關法院首次面向社會公開選任新一屆人民陪審員,引起了廣泛關注。全市300余位市民參與,全國100余家媒體報道,作為司法民主建設進程中一項富有創意的舉措,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年2月,30名人民陪審員經過層層考核,通過任命,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2年過去了,當年的“海選”是曇花一現,還是開花結果,應當更值得關注。
馬嵐熱線:管理新模式
走進下關法院606室,人民陪審員馬嵐正在電腦前忙碌著。一邊的辦公桌上,幾摞生效案件的裁判文書分門別類、擺放整齊,靠墻的書架上則是20多種法律實務類書刊。人民陪審員肩負著傳達民意、提升公信、監督司法的多重使命,從本質上說是獨立于司法機關的,但實際工作的開展必須依賴于人民法院搭建的平臺。改革管理模式是下關法院在“海選”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在設立工作室、開發隨機搖號參審和臺帳管理軟件的基礎上,下關法院實行了由人民陪審員推選聯絡人、自主管理日常工作的新模式,馬嵐幸運當選。
每天,馬嵐接聽業務庭要求安排人民陪審員參審的電話,在信息管理系統中輸入開庭時間、案號、案由、承辦法官,啟動搖號程序,隨機抽取參審陪審員,再逐一電話通知。對于系統中記載的第二天要開庭的案子,她會再次電話提醒。案件審結了,馬嵐把審理結果輸入系統,根據案號一一搜集裁判文書,按照參審人員、案件類型分別整理好。陪審員們有問題要咨詢,單位安排出差或工作調動,都會打電話給馬嵐;來院里閱卷、參審,都會到陪審員辦公室坐一坐,聊一聊,馬嵐會把參審案件的裁判文書、院里配發的書籍資料發到他們手中,告訴他們近期院里準備開展的培訓或其他活動內容,以便提前安排好工作。偶爾有陪審員因為特殊原因臨時不能到庭,當事人也同意更換陪審員的,馬嵐會立即放下手頭工作,去法庭“救急”。如果事先沒有時間閱卷,馬嵐會更仔細地傾聽雙方的陳述、做記錄,以便在合議庭評議時能夠理清思路,自主發表意見。
在馬嵐的臺帳中,還有一項特殊內容,就是陪審員的業績記載,他們形象地成為 “成績單”。成績單就像一份“小百科”,詳細記錄著每一位人民陪審員的參審案件數量、案件調解、上訴、改判情況,因故不能按時參審的次數和原因、主審法官的評價、培訓情況、年度考核的等次、參審心得體會、對陪審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等等。對于被評為年度優秀人民陪審員的,成績單里還有他(她)的獲獎感言。每月月末和年末,馬嵐都會把各項數據統計清楚,交給法院政治處,作為通報和考核的重要依據。
如今,下關法院51名人民陪審員的基本信息,案件參審多少、參審表現、業務庭的反映,哪些工作忙哪些比較空閑等等,馬嵐都如數家珍。陪審員來了不知道找誰,到了開庭時間卻沒有人來,案子處理結果不清楚等現象再也沒有發生過。“馬嵐熱線”得到了陪審員和法官的一致認同,年輕人都親熱地稱呼她“馬大姐”。
錯時參審:工陪兩不誤
陳中建是一家民營企業的老總,管理著500多號人,工作很忙。但自從2008年2月擔任下關法院人民陪審員以來,他不僅從沒落下過一次陪審,還讓這項新工作為自己的企業創造了新效益。當年報名“海選”,陳中建是出于對法律知識的興趣,而能夠工陪兩不誤,則有著錯時參審制的功勞。
過去,“沒時間”一度是人民陪審員參審難的最常見因素,本職工作與參審職責之間的沖突長期存在。下關法院新一屆人民陪審員中,退休人員也只有4名,其他的都有工作單位,有一部分還是領導干部。盡管報名參選時,人人都承諾“保證有時間參審”,但如果有好的機制作保障,大家參審的積極性會更為持久。上崗前,下關法院給每人發了一張表格,要求大家根據自己的工作性質和工作安排上的慣例,標出每月適宜參審的時間段;因工作或其他原因離開本市連續3天以上,或因故較長時間不能參加陪審的,及時電話告知。在馬嵐的電腦里,專門建立了陪審員的參審時間檔案,每次搖號時開庭時間與該名陪審員的工作時間有沖突的,系統會自動提醒。錯時參審以后,打一圈電話落實不了一個人的情況沒有了,大大提高了參審率。到今年一季度,下關法院普通程序案件中,除民事有4件案件沒有陪審員參審外,刑事、商事案件參審率均為100%。
2年來,陳中建每月的工作日忙閑分段,勻出的時間交給法院參加陪審員隨機搖號,本職工作一點沒耽誤,還因為陪審業績好連續2年被評為優秀人民陪審員。而每次陪審案件后,陳總都會結合案情和新學到的法律知識,在企業的大小會議上“以案說法”,做延伸普法教育。
他陪審的首起案件是勞動爭議。市民小林大學畢業后便在我市一家包裝公司工作,干了一年多后,準備跳槽去杭州的一家公司。誰知小林交了辭職信后,原公司卻扣住了他的工資和養老金不給。為此,小林向下關區法院起訴索賠經濟補償金等損失共計1萬元。審理中,陳中建和法官都發現,小林跳槽的手續都是合法完備的,是被告包裝公司對其“另覓高枝”不滿。“我本人就是做企業的,也是民企,你說的理由不符合《勞動合同法》……”庭審中,對于被告的觀點,陳中建提出了質疑。最終,經過法庭調解,原被告雙方達成協議,企業一次性補償小林8000元。一次,陳中建陪審了一起職務侵占案。一家油運公司的8名員工私下合謀,多次將單位的廢油偷運出來,賣給個體老板,共獲贓款11.7萬元。后因領頭的2人分贓不均內訌,導致東窗事發。 上午庭審結束,陳中建下午回到公司就開辦公會“以案說法”。“不要以為廢舊的東西就可以私自拿出去賣。我們單位就有廢舊的樹段,如果哪天幾個員工私下里分了賣了,達到一定數額后,就是犯罪了。”陳中建認為,這個案子非常有教育意義,單位的廢舊物固然要賣,但千萬不能私自賣了,把錢裝進自己的口袋。2年多來,他的企業一直保持著員工“零犯罪”記錄。
特別設計:手語陪審員
31歲的孫孝華是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校的老師,也是一名特殊的人民陪審員。2009年1月,為進一步擴大陪審員來源的廣泛性,促進專業審判,下關法院定向增選21名人民陪審員,包括1名懂手語的陪審員。法院審理聾啞人案件,必須聘請手語翻譯,但當事人“說”什么,完全依賴翻譯的傳達,缺乏有效的監督,不利于對當事人的人權保障。另一方面,聾啞犯罪人大多年紀較輕,特別需要耐心的法庭教育,而語言上的障礙往往使得交流只能停留在簡單溝通的層面。這樣的背景下,孫孝華成為南京市唯一一名因為懂手語而走上陪審崗位的人民陪審員。
面試時,院長的一番話至今仍激勵著小孫:“希望你能夠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與手語翻譯的工作形成制約,保證庭審的公正性。同時,介入對走上犯罪道路聾啞被告人的法庭教育,幫助他們迷途知返,早日重新做人。”法院的信任和職業的使命,使得孫孝華對即將開始的陪審生涯充滿了信心。從2009年3月到現在,他一共參與陪審了22起聾啞人犯罪案件,其中團伙盜竊案居多。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起聾啞情侶吸毒販毒案。孫孝華通過在庭審中的耐心“交流”,做通了女孩的思想工作,詳細交待了男友因吸食毒品被強制戒毒,可出來沒多久又復吸,還走上了“以販養吸”這條路,自己被誘騙吸毒后被迫走上犯罪道路的經過,并表現出真誠的悔意。看著女友和陪審員之間的手語問答,男孩愧疚地承認一切均是自己的授意,最后女孩被定為從犯,得到了公正的處理。通過陪審,最讓孝孫揪心的是,被告人幾乎全都是20歲上下的年輕人。據其觀察,沒有文化、就業難、無生活來源,是誘使聾啞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孫孝華對這些“走錯道的孩子”都抱著一種痛惜的心理,每次法庭教育時,他都會盡可能多“勸說”幾句,讓犯罪的聾啞人得到鼓勵。正是意識到教育挽救的重要性,孫孝華對自己從事的教師工作更加重視了。每次回到學校,他都會向學生們講述當天陪審的案子,告訴他們違法犯罪的后果有多嚴重,掌握一門生存技能有多么重要。令他欣慰的是,他教出來的特殊學生,至今沒有一人“走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