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冷長河水猶寒--讀《明朝那些事兒》感言
作者:張嘯明 發布時間:2010-02-05 瀏覽次數:946
長夜孤燈,一口氣讀完《明朝那些事兒》,不禁掩卷長思。
當年明月無疑成就了草根寫史的輝煌,一部對明朝歷史摹寫解讀的通俗讀物幾乎形成“洛陽紙貴”的轟動效應,很適合這個精神快餐的年代。但讀完這部語調詼諧的另類明史,心情卻一點也不輕松。為什么這部書如此引人入勝?煌煌三百余年大明朝,是最奇特的一個朝代。不僅名臣輩出:有風華絕代的楊廷和、于謙、徐階、王陽明、海瑞、張居正等等隨手可舉的千古賢臣,也有王振、劉瑾、嚴嵩、魏忠賢等千古罵名的奸佞。而皇帝也很另類特別:有刻薄專殺的,有玩樂的,有稀里糊涂當了俘虜的,有幾十年怠政不上朝的,有熱衷做木工的。借用作者當年明月的一句話,其實歷史本身就很精彩,可以寫得很好看。僅有好看自然是不夠的,鑒古知今,今天往往折射著歷史的余光。歷史中的人物命運或喜或悲,結局或相似或不同,在歷史的界碑上刻痕或深或淺,都決定了一個王朝最終的走向。三百年明王朝的興衰明白告訴我們:歷史不可復制,但常有驚人相似之處。“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并不是一聲嘆息所能概括的。
在明王朝十六位皇帝中,明思宗朱由校也即崇禎皇帝是最具有悲情色彩的人物,一身承載了明王朝覆亡的全部之痛。他勤勉辛勞、勵精圖治,雷厲風行鏟除魏忠賢閹黨,渴求治國之道,勤于政務,事必躬親,卻無力回天。在苦苦掙扎了十多年后,依舊沒能挽救病入膏肓的明王朝,在李自成攻破京城前,含淚手刃生女長平公主和嬪妃后,恨恨投繯自縊于梅山。后世對他的考語為:不是亡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是出自《左傳》中的一句話。不禁想起1945年7月,時年68歲高齡的黃炎培在參觀延安后,以此請教毛澤東:如何能擺脫這歷史周期律?毛澤東的回答擲地有聲:“我們已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言猶在耳,振聾發聵,令人回味深思。我想,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銘記的,也是每個有良知和責任感的公職人員應該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