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江蘇長江北岸的一座小城。連日來,因中央新聞采訪團近40名記者的到來而熱鬧起來,僅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焦點訪談》、《面對面》、《大家看法》欄目就齊聚而至。1224日起,由中宣部、中央學習實踐活動辦公室、最高人民法院聯合組織的新聞采訪團抵達這里,對全國重大典型、靖江市法院江陰園區法庭副庭長陳燕萍先進事跡進行為期4天的深入采訪。

  “陳燕萍是一位基層法官,她沒有辦過什么大案要案,但她確確實實是新時期值得學習的典型。希望我們的記者能結合各自媒體的特色,通過我們的鏡頭,用我們手中的筆,真實地展現這個重大典型的風貌。”在中央新聞采訪團到達當晚的會議上,中宣部新聞協調小組負責人陳建奇提出要求。連日來,集中采訪、專項訪談、單線聯系,中央新聞采訪團各路記者馬不停蹄地在陳燕萍工作、生活過的鄉鎮、企業、社區、農戶、學校等地尋訪、探究、追蹤,大家心中的目標就是,用各自的報道還原一個最真實的法官陳燕萍。

  “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有中國特色的司法理念。”新華社記者朱旭東動情地說,過去采訪接觸陳燕萍,被她長期幫扶救助小敏的故事所感動,筆墨也著重落在她“法官媽媽”的角色上。現在看來,陳燕萍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有中國特色的司法理念,沒有簡單地追求斷案的準確無誤,而是同時注重案件處理的社會效果,把法理情巧妙地糅合起來,追求“調或判”效果的理想化。

  崇高的道德法則會讓人震撼,在當下社會轉型期更是如此。農民日報記者劉艷濤采訪后認為,陳燕萍恰恰具有這樣珍貴的品質。正是基于這種品質,她作為一名法官才會表現出那種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才會對當事人多說兩句、多跑兩趟,不一判了之。劉艷濤更多關心的是農民兄弟,她說,當今對于欠缺法律知識的農民當事人來說,太需要陳燕萍這樣的好法官。

  “陳燕萍不是精英法官,她沒有非常高的法學修養,但她了解農村的實際情況,了解基層群眾的心理,她的工作方法非常有效,并以女性特有的魅力影響著這個轉型期的社會。”在中國婦女報記者茹希佳的眼里,陳燕萍是一個好人。在辦案的時候她是用心去做,這種用心是一種真心,不論當事人是什么地位、身份,還是什么精神狀態,她都能很耐心地去傾聽、去了解。在好人的基礎上,陳燕萍又做了一名好法官。

  有人說,能讓見多識廣的媒體記者感動流眼淚的事不多。那天,陳燕萍的事跡報告,卻深深打動了中央新聞采訪團的記者們,記者們一邊聽報告一邊拭擦淚水。光明日報記者袁祥紅著眼圈說,陳燕萍的報告沒有高亢的語言,卻有深厚的內涵。采訪這一典型,對所有媒體記者自身來說,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和教育。經濟日報記者許躍芝認為,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細致的講解,誠懇真摯的表達,技法高超的調判,無不說明了陳燕萍法官時時刻刻都在用真心、動真情地對待每一位當事者。陳法官的事跡讓他感動,更令他欽佩。同樣,最讓光明日報記者袁祥感念的是,“陳燕萍心底深處的那個夢想:天下無訟!她是心與百姓貼得最近的人民法官!

  “我們宣傳一個人,是因為我們需要千千萬萬這樣的人。”幾乎所有的記者通過短短幾天的采訪,一個共同的感受是,所采訪到的仍不是陳燕萍的全部。她的成長、她的長期扎根基層、她的工作法、她的現實生活、她的內心世界以及培育她成長的這片土壤,都同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