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農民盜礦留巨坑破壞環境,法院詳釋為何組7人合議庭審理
作者:澎湃新聞 邱海鴻 發布時間:2018-06-07 瀏覽次數:2278
徐州市鐵路運輸法院開庭審理張某非法采礦及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采用7人合議庭。 本文圖片均為徐州市鐵路運輸法院 提供
江蘇徐州農民張某擅自開采礦山,留下巨大水坑。這起獲利金額僅40萬元的案件,為何法院組成了7人合議庭審理?
6月5日上午,徐州市鐵路運輸法院開庭審理了這起非法采礦及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現場發現,7人合議庭由3名法官和4名陪審員組成,其中2名陪審員具有專業背景。
據該案審判長、徐州市鐵路運輸法院專職委員孟源稱,這起案件涉及環境保護這一熱點問題,又是一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所以,該院利用“世界環境日”的契機,貫徹4月份正式實施的《人民陪審員法》,采用7人合議庭,引入4名陪審員。
農民盜挖礦山遺留50米深水坑
公訴機關指控,2012年至2016年間,徐州農民張某雇傭多人,操作挖掘機,在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座山上,擅自開采頁巖。期間,雖多次被國土、林業部門查處,仍屢教不改。
張某開采磚瓦類頁巖后賣給磚廠,獲利40余萬元。盜挖礦山遺留下一個巨大水坑,經過測量,坑口東西長90米,南北長80米,平均深度為50米。
坑內常年積水,水深約5米,坡度陡峭。據專家稱,受雨水沖刷水土流失,容易發生崩塌等地質災害。
公訴機關認為,張某的行為對地質環境造成破壞,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同時,檢察機關提起刑事附帶民公益訴訟,要求張某對非法采礦造成破壞的環境進行修復。
最終,張某因犯非法采礦罪,被判刑一年5個月,并處罰金3萬元。
張某非法采礦遺留巨大水坑
巨坑回填還是就地搞魚塘,陪審員有話說
在民事公益訴訟部分,圍繞用什么方法來修復被破壞的礦山,原被告展開激烈爭辯。
作為公益訴訟起訴人的檢察機關主張,“場地回填,恢復原貌”,即從周邊取周邊的土石回填,恢復原來的地質地貌,該方案需花費144萬元。
盜挖礦山的張某一方則提出,“削坡造池,重構生態環境”,也就是說,將現有的水坑改造為魚塘,然后在周邊種上樹木。該方案費用85萬元,相比檢方的方案可省近60萬元。
“公益訴訟方(檢方)的方案,過于簡單,且費用較大。將水坑從附近購買頁巖進行回填,能否獲得政府審批尚不可知,所以,我們認為這個方案不可行。”張某的代理律師說。
對此,檢方反駁,地質環境一旦破壞修復起來很困難,是客觀的,不能因為困難就不承擔侵權責任,“任何人不能從違法犯罪中獲利”。如果不能買到頁巖進行回填,張某一方應支付生態修復費用。
“兩個方案各有優缺點。”庭審期間,兩名專家型陪審員對上述兩種環境修復方案提出一致的評價。
陪審員、徐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主任曹恩偉認為,檢方提出的方案對生態恢復、地形重塑沒有要求,只是進行了礦產資源恢復。而張某一方提出的方案,則采取開挖的方式,對地下水層的影響應進行評估,對耕地林地破壞還需要專家論證。
陪審員不做“花瓶”,實質參與庭審
據曹恩偉向澎湃新聞介紹,7人合議庭成立后,他參與了兩次庭前會議,聽取了各方當事人的意見,評議審查了檢方提交的鑒定報告等證據材料,與法官共同商議案情。
此前,曹恩偉等人還針對公益訴訟起訴人和被告人提出的生態修復方案,與法官、檢方及相關部門,先后兩次到案發現場查看,并參與討論了兩套修復方案可能產生的預期效果。
“這起案件里,人民陪審員全程參與。”孟源對澎湃新聞說,從庭審中也可以看出,陪審員對這起案件非常了解,事實掌握得非常充分,在法庭上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問題,為案件最終做出民事部分的判決奠定了基礎。
孟源表示,在該起案件中,法院實質性地發揮人民陪審員的作用。人民陪審員作為專家,實質參與案件,從職業、專業的角度,對修復方案提出建設性意見。而不是簡單地被法官的意見所左右,改變了出庭不出聲的“花瓶”形象。
最終,法院認為,案件的民事公益訴訟部分,由于現有方案各有利弊,合議庭需在庭審結束后,就環境修復問題向相關部門進行咨詢,選取最有利于生態環境修復的方案。因此,未對民事公益訴訟部分當庭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