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胡情結
作者:陸馳 發布時間:2007-06-28 瀏覽次數:2447
文革初期時,我剛懂事。據說一個人的喜好是在他剛懂事時開始的,我的喜好是迷上二胡、笛子等樂器。那個時候盛行京劇“樣板戲”,鄰家有一個比我大四、五歲的哥,經常擺弄著他的那把京胡。在我的印象中,他能把樣板戲的幾個精彩唱段拉得酣暢淋漓、滾瓜爛熟。這使我充滿了好奇心,常常搬張小凳端坐在門口靜靜地傾聽,有時還怯生生地向那哥討教。于是從那時起我漸漸明白了“西皮”“二黃”是怎么回事,并漸漸地產生出一種強烈的渴望,那就是什么時候我也能擁有一把京胡……
那時家里窮,加上長輩們根本無法體會一個孩子當時的那種心態,一把價值十來元的京胡,對我來說是天文臺數字,根本無法向爹媽啟齒的,因而它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種奢望。
但我從不放棄對京胡的渴望。十歲那年,我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自己土制一把京胡。在我看來,京胡這玩意,琴桿、琴桶好做,不就是些竹桿、竹桶嗎,可哪能搞到蛇皮呢?機會終于來了,那天早晨,我家門前的那顆大楊樹上,赫然掛著一條
蛇皮到手了。在大人們的指教下,幾經改造、整修,一把粗制濫造的京胡終于“脫穎而出”。土制京胡雖然不能發出“正宗”京胡那清脆明亮的聲音,卻居然也“嘰嘰嘎嘎”地成了調兒。
也許是人的喜好和悟性是成正比的緣故,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我竟能無師自通地學會了京胡,而且竟也拉得象模象樣。常常學著鄰家大哥那悠然自得的樣子,正而八經地拉起了那年代盛行的楊子榮、郭建光、李玉和的幾個唱段。上五年級那年,班里排演樣板戲,老師要我演少劍波。我自稱:戲我演不來,但可以為你們伴奏,老師以為我在說胡話。但當我操起那把土制京胡自告奮勇地拉上一曲“朔風吹,林濤吼”時,著實地感覺到了人們流露出的那驚愕的神色。大人們的贊許聲刺激了我幼小的自信心。從此,我便一發不可收,整天沉醉在那有板有眼的京腔里。在文藝宣傳隊還派上了用場,我所在的那所小學里,哪里有樣板戲的唱段,哪里就有我的京胡聲。
土制京胡成了我童年時的夢……
隨著“樣板戲“在歷史舞臺上的消失,京劇也沉寂了至少三十多年。我的土制京胡也被塵封在我那已被拆遷了的老屋里,如今早已不見了蹤影。
直至幾年前,拯救國粹藝術的呼聲,讓京劇又頻繁地出現在舞臺上。尤其是中央11套《梨園擂臺》《跟我學》等欄目經常播出的“樣板戲”唱段,不禁又勾起了我孩提時的回憶。去年秋,央視三套直播著名京胡大師燕守平從藝50年獨奏音樂會,那瀟灑自如的演奏技能,那珠聯璧合的京胡和交響樂組合,看了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人到中年的我又一次激起了對京胡的渴望。
“要買就買正宗的”。在京劇氛圍特濃的京城,我駐足于一家古老的京胡專賣店,揀了幾把,試了幾下,盡管價格不菲,但感覺到音質特好,于是一口氣將“西皮”“二黃”兩把京胡都買下。
我終于過上了京胡癮,了卻了三十幾年前的遺憾。回家后當朋友們聽說這每把京胡的價格值千余元時,不禁睜大了那疑慮的雙眼:“不就是些竹桿、竹桶嗎……”
京胡聲又一次在家里響起,在自鳴得意的京腔里,我不時地在搜尋著童年時代的那種感覺……
矣!我的土制京胡,你在哪里?我愿將手中的千元京胡將你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