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來的棉種發芽率只有一半。近日,連云港市新浦區法院宣判一起案件,銷售不合格棉種的農業研究所被判向某農業技術推廣站賠償25萬余元損失及退回部分棉花種款720元。法官以此案提醒農民朋友,春播將近,農民在購置種子時要提高警惕,避免假種子、次種子的侵害,一旦遭遇此情況,不要“欲哭無淚”,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捍衛權益。
  去年2月份,灌云縣一農業技術推廣站與連云港市一農業研究所達成購置棉種協議,該所分三次向推廣站供應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麟州種業有限公司“中棉所45號”棉種6000千克,價款計43000元。推廣站購回棉種后,將棉種銷售給農戶栽種,農戶在栽種完棉種一段日子,因棉種出芽率過低找到推廣站。為及時解決農戶重新栽種與補種問題,推廣站找農業研究所協商解決,農業研究所補給推廣站棉花種1800千克,推廣站又從其他地方購進棉花種2760千克無償發給農戶進行補種,并及時負擔了農民因不合格棉種補種、重種所需的地膜、除草劑等費用。經技術監督部門鑒定:該棉種樣品發芽率為56%,不符合棉種有關標準,系不合格種子。為此,推廣站找到農業研究所就賠償事宜協商,因未能達成共識,推廣站遂訴至法院,要求研究所承擔賠償責任。
  庭審過程中,研究所稱:已經向推廣站無償補棉種1800千克了結此事,不合格棉種系由山東一公司生產,對此已經向公安部門報了案,研究所在整個事件中也是受害方,有關棉種的刑事責任問題公安部門正在調查中,有關人員的犯罪追究有待公安機關調查結果而定,本案應該本著民事服從刑事的原則,撤銷推廣站的起訴。
  查明事實后,法院認為研究所銷售的棉花種存在質量問題,給推廣站和農民造成損失,根據我國民法通則有關規定,雖然研究所在銷售不合格棉種上主觀無過錯,但作為棉種的銷售者,受害人有向其追償的權利,故研究所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依據出芽率56%計算所涉的重新栽種及補種棉花畝數與所需棉種數量、地膜、除草劑等費用共計25萬余元。

 

      

 
文章出處:轉載自新華日報
文章作者:周曉娟、時恒雨、沈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