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縷冬日的陽光穿過窗戶,落在身穿法袍的陳燕萍側臉上,莊嚴,安詳。

  法庭正在審理的是一起工傷損害賠償,經過陳燕萍的調解,被告答應當場拿出賠償款。“今天算是比較順利的”,宣布休庭后的陳燕萍一邊把現金拿給右手纏滿繃帶的原告,一邊扭頭笑著對旁聽的記者說。

  自1996年扎根基層法庭以來,江蘇靖江市人民法院園區法庭副庭長陳燕萍以“讓原告放心,讓被告心服,讓群眾滿意”為目標,14年累計辦案3000多件,無一例錯案、無一例上訪、無一例投訴,被群眾戲稱為“三無法官”,他們說,“案子到陳法官手里,我們放心,心里踏實。”

 

用真心貼近群眾

“多走幾步,多說幾句,讓法律更貼近民心”

 

  “我要陳法官審我的案子。”

  “對不起,案件分配有專門規定,沒有指派法官的先例。更何況,陳法官的案子已經排滿了。”

  “別人我不曉得,我只曉得陳法官。她審,輸了我也服。”靖江市人民法院園區法庭,一位前來打官司的老大爺只認陳燕萍。類似的情況,經常發生。

  說起陳燕萍,同事們都說“不容易”:她是在靖江農村法庭干得時間最長的女法官。到法庭第一年,她騎自行車走遍轄區所有鄉村,辦案102件,是當年全院兩位辦案超百件法官之一。如今,陳燕萍年均辦案200件以上。

  “2008年,陳法官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變得更忙了。一個星期要處理四五起訴訟,還要接待一些群眾來訪,整天不停地說。她有咽喉炎,說得多了會干嘔。”在陳燕萍身邊當了9年書記員的王麗君說。

  “別人都心平氣和了,我受點累,算什么呢?”陳燕萍說。

  在常和陳法官打交道的包利群律師看來,法庭之上的陳燕萍不但明察秋毫,而且“喜歡攬事情,辦案往往比別人多走幾步,多說幾句。”正是這多走的幾步、多說的幾句,讓法律更貼近民心。

  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張培成介紹,在“陳燕萍工作法”里有一個很重要的術語,叫“出現場”。一些農村群眾文化素質不高,法律知識比較欠缺,無法完成對自己主張事實的舉證義務。基層法官需要適度深入現場,調查取證。

  陳燕萍一直堅持“現場必去,群眾必訪”的原則,尤其在處理鄰里關系、農村房屋買賣糾紛等案件時,她總要帶著原告來到現場,實地勘查。“基層的案子比較小,但矛盾并不簡單,深入到群眾中進行走訪,不‘坐堂問案’,這樣既方便群眾又能充分了解案情,通過走訪群眾甚至還能更加充分了解案件背后的隱情,找到化解矛盾糾紛的切入點。”陳燕萍說。

 

用耐心建立信任

“法官不能簡單地一判了之,要讓人信服而不是屈服”

 

 讓法律貼近民心,陳燕萍付出最多的是耐心。  

  當事人朱某在法庭上一遍遍地陳述著自己的理由。他不善言辭,口音又重,旁邊的人已經感到不耐煩,有的甚至打起了瞌睡,但陳燕萍依然不動聲色地聽著。

  終于,朱某說完了。

  “你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陳燕萍問。

  朱某回答,沒有了。還沒等陳燕萍開口,朱某突然出人意料地說,“陳法官,這個案子你怎么判我都服!你是第一個聽我完完整整說完的人。”

  “當事人來到法庭,往往難以理性自持,需要一個感情宣泄的過程。”回顧起這個案子,陳燕萍說,傾聽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法官要付出耐心,“好了好了,曉得了曉得了”是說不得的。傾聽的過程也是消氣的過程,有利于建立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信任,消除當事人的抵觸情緒,為順利化解糾紛奠定基礎。

  書記員王麗君說,無論辦什么案子,當事人帶著多大的怨氣,陳法官都會給對方倒上一杯茶,并且臉上始終洋溢著微笑。這種耐心與和善讓每位接觸過陳法官的當事人和律師都印象深刻。

  “基層的很多案子,案情并不復雜,但往往和贍養、離婚等涉及家庭關系的糾紛有關。”陳燕萍說,“在審理這些案子時,不但要做到于法有據,還要化解當事人心里的氣,做到法、理、情的統一,才能排除隱患,真正實現案結事了。”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耐心都能得到理解。在陳燕萍到當事人家中了解案情,或者執行判決時,也遇到過當事人的冷言冷語,有的當事人往她身上潑水,甚至以拳腳相威脅。“我可以動用法警把他們拘起來,但我沒有那么做。”陳燕萍解釋,“那樣雖然能讓他們一時服軟,但會造成更大的隱患。法官不能簡單地一判了之,要讓人信服而不是屈服。”

 

用細心釋法析理

“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審案,用百姓信服的方式化解糾紛”

 

  1996年,剛到基層法庭工作的陳燕萍第一次審案,用普通話和“法言法語”與當事人交流,對方回答:“你不要用京腔洋調和我說話,我聽不懂。”這無疑讓剛剛接觸基層工作的陳燕萍挨了當頭一棒。

  陳燕萍不是靖江本地人,而靖江本地有五六種方言,即使本地人也不一定全能聽懂,更何況很多“法言法語”對當地群眾來說過于陌生。面對這一現實陳燕萍開始考慮。

  2008年,靖江市東興鎮村民張某在郭某的個體作坊打工篩鐵屑時,被飛出的鐵屑擊傷了左眼,造成8級傷殘。張某把郭某告上法庭,但郭某以沒簽協議為由,拒絕賠償。陳燕萍經過現場勘察和調查研究,認為如何讓郭某明白“雇傭關系”是問題的關鍵。

  “老郭,你是廠子的老板,張某到你這里打工,和你是雇主與雇員的關系,你承認嗎?”陳燕萍找來郭某,平心靜氣和他講。

  “什么雇主與雇員?我們又沒簽雇傭協議!”郭某矢口否認。

  “老郭,你這樣想就不對了。打個比方,我今天喊一個三輪車夫幫我拉水泥,我們之間就是法律上的雇傭關系,跟簽不簽協議沒關系。人家張某在你廠子里篩鐵屑,是你讓她干的,她在給你工作的過程中發生事故,這難道不是事實嗎?”

  郭某一時無語。陳燕萍接著說,你的廠子還在開工,錢總會賺回來的;但張某的眼睛壞了,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大家鄉里鄉親,你應該將心比心。

  通過這番入情入理的談話,郭某明白了自己的法律責任。在陳燕萍主持的調解中,雙方順利達成了協議。

  “這個案子最重要的就是‘釋法’。”陳燕萍說,“很多時候老百姓不是蠻不講理,而是不了解法律。一旦法官用他們的語言把法律解釋清楚,知曉了法律規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她以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為依歸,嚴格公正地辦好每一個案件。她身體力行,以個案的公正裁決來實現普遍的司法公正,把普遍公正寓于個案的公正裁決之中。”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公丕祥評價陳燕萍。

 

用愛心牢記“人民”

“我審的不是大案要案,但對很多老百姓來說,官司一生一次,影響一生一世”

 

  “我審的不是大案要案,但對很多老百姓來說,官司一生一次,影響一生一世。”陳燕萍說。當初,是做醫生的父親替她選擇了法官的職業,父親告訴她,醫生救死扶傷,法官主持正義;一個治療肉體的病痛,一個調整社會關系的癥結,都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你要牢記法官前面的‘人民’兩個字。”這句話讓陳燕萍銘記終生。

  “人民法官要把人民滿意作為評價標準。江蘇靖江市法官陳燕萍扎根法庭14年,群眾評價‘案子到陳法官手里,我們放心,心里踏實。’這種樸素的語言,就是對她的最高評價,說明她真正成了一名‘人民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如此評價陳燕萍。

  陳燕萍忘我的工作也離不開家人的鼎力支持。“她是個很好的人,做法官是個成功的法官,做妻子也不錯。她不容易,我也不苛求。”丈夫邵柏青非常體貼。漸漸長大的女兒也理解媽媽的辛苦,還學著媽媽的樣子在家里組成“合議庭”,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審理”家庭事務。陳燕萍的法官職業影響著小小的家庭,更影響著千千萬萬的基層群眾。

  對于比較激化的群眾矛盾,單靠法官自己的努力往往難以化解,陳燕萍充分發揮黨委和政府的合力,并調動其他人民調解組織協力解決。例如在一起拆遷糾紛中,雙方簽訂拆遷協議后,被告拒絕騰房,并用煤氣罐相威脅。陳燕萍經走訪后得知,這一家四口中三位殘疾、一位沒有工作,她幾番奔走,與黨委、政府溝通,為該住戶辦了低保,當兵致殘的兒子還得到了轉業安置。

  “當我看到一對鬧離婚的夫妻吵著進來,笑著出去;當一個案子村里所有人都調解不了,我能調解的時候,有一種很強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陳燕萍說,“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天下無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