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醫療糾紛數量不斷增長、惡性程度逐漸提高的社會環境,江蘇各地法院立足創新社會管理,建立健全多元化的醫患糾紛化解機制。去年以來,全省法院審結1500余件醫療損害賠償案件。

  “發函刪帖,也能化解醫患糾紛。”

  “法院發函刪帖,也能化解醫患糾紛。”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說。2010年5月,該庭首次在案件審理中引入司法協助函的做法,妥善促成一起醫療損害賠償糾紛的解決。

  患者尤先生在無錫一家醫院就診時,與該醫院發生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尤先生通過網絡發帖公布了其就診以及醫院情況,并以此要求醫院支付高額的賠償費用。經過法官努力,雙方同意調解結案,但由于發帖網站較多,單憑個人無法做到徹底刪除,這給糾紛的最終化解帶來了障礙。為此,法官先通過聯系本地網站刪除了帖子,隨即又向相關網站發送司法協助函,在網站協助下刪除了尤先生發布的帖子,最終促成案件調解成功。

  “病人心里至少會舒坦很多”

  蘇州市金閶區虹橋小區一名李姓的中年婦女說:“昨天看到報紙登了以后打官司醫院的科室負責人必須到法庭與患者面對面,病人心里至少會舒坦很多。”

  據介紹,金閶區人民法院經協調,與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等醫療單位推出“醫方科室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這項制度明確要求醫療糾紛案件在鑒定質證過程中和開庭審理時,醫院方需派相關科室負責人參與訴訟,而不能像以往那樣僅由律師和醫務處工作人員出庭。

  “這是司法部門主動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一次有益嘗試。”蘇州市政協委員、蘇州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永泉說。他表示,在醫療糾紛案件包括其他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借鑒專業人士的專業知識幫助法官對事實作出更客觀的評價,實質上可以幫助法院作出更為公正的判決。同時,也為醫患雙方架起溝通和信任的橋梁。

  “你這么有親和力,再不聽你的,我們也不好意思了。”

  今年2月2日,海安縣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庭長呂群收到短信:“呂庭長,您是一位愛心法官,我們全家謝謝您!”

  1月21日一大早,呂群剛進辦公室,一名女兒剛出生5天的父親來電,要狀告某醫院。他氣憤地說:“這是我女兒人生的第一場官司,我一定要給她打贏!”原來,他的孩子在某醫院出生,第5天時發現臍帶處糜爛、發炎,轉至其他醫院進行全面檢查,初步診斷為重度黃疸,后因滲液感染成敗血癥。經過精心治療,孩子恢復健康,也沒留下后遺癥。但是僅做血培養一項檢查就抽掉新生兒兩管子血,這場“劫難”實在是讓孩子家人難忍心頭之痛。

  一方堅決“為女兒打贏人生的第一場官司”,一方明確表示“與我們醫院沒關系”。呂群依然不慍不火,“畢竟孩子是在你們醫院出生的,哪個家庭也不想發生這樣的事情,既然人家已經起訴到法院,我想我們有必要坐下來當面說一說,你們覺得呢?”院方在電話里同意了。

  呂群又撥通孩子父親的電話:“我跟醫院約好了組織調解,你們家人也商量一下。”經過呂群多次調解后,雙方達成調解協議,院方一次性補償1800元并當即履行。“你這么有親和力,再不聽你的,我們也不好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