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機會,正處于人生新旅程的我,被一本書刺激了眼球,它那富有時空跳躍感的名字吸引著我翻開了它——《中國辯證法:從〈易經〉到馬克思主義》。

 

原本枯燥的政治辯證內容,但卻以獨特的視角、配以歷史資料的充實陳述、加之《易經》觀點內容的引用貫穿,研究了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形成,一下子拉近了我和這些曾經“扼殺神經”的思辨內容的距離。尤其是對“‘通變’:一切中國的思維風格”這一章的深入閱讀,激起了我那游騁于外許久的思想上的撞擊和穿越。“通變”這個詞,開始在我的思想上縱橫馳騁,隨著書的內容而跨越國家的疆界、搭建起了時代的橋梁,直通心底。

 

在我國傳統文化釋義中:“通”,即沒有阻礙、可以穿過,能夠達到、懂得,往來交接和普遍、全等意思。“變”,是性質狀態或情形和以前不同,更改。“通變一詞,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易經》,其陰陽八卦和“三易”原則都是這一觀點的集中體現,其中關于人道的一些理論真的是古今“相通”的,例如:忠君、恤民、守職、盡責、公私劃界、戒貪、倡廉等等,這些都是像我們這些在古代被稱為官吏而今天被叫做公務員的人應有的素質和需備的道德底線。就我自身而言,現在應首先做好本職工作、服從領導、踏實的為群眾做好司法服務,還要時常自警以防滋生雜念。但是,畢竟朝代、體制和人身性質等太多的方面已經發生了更遷和變化,不能再以那時的思想、方法應對今日的情勢、局面。如我自己,作為一名剛畢業就進入法院工作的85 后異鄉人,周邊的環境確實發生了720度的大轉變。現在的我,言行是以司法形象為背景舞臺的,若還不懂得去“變”,又有什么資格站在這舞臺上呢?要“變”,而且要漸進全面的去“變”:曾經多言喜動,現在應學會慎言并察色;當年奉行有想法就行動,今天要懂得思考和克制;習慣了隨性,現在應學會收斂和守紀;以往是策劃領導別人,今天要懂得服從和匯報……等等。只有把曾經的“粗枝細葉”逐漸改變成適合現在的“粗枝細葉”,才能令自己更快、更好的適應并融入公務員的隊伍。

 

從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來講,“通變”是一個矛盾的兩方面:存在即有差別,“碰壁”各異,思考有別。要做到“通”中求“變”,“變”不失“通”,“會通”和“運變”有機統一。其實,我們一直如嬰兒學語般無數次重復的馬克思主義并不是那些寫在紙上的框框條條,恩格斯多次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提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習近平同志也多次提及并強調:具備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對領導干部和機關人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作為公務員,能深刻、及時的領會上級的黨政方針,并切實地在工作中融會貫通地付諸實施,而不是將其止步于那一紙公文的層面,是我們應具備的素質。這需要我們不斷的“會通”,同時還要反復的“運變”,也就是既要培養自己的馬克思理論素養,還要懂得化思想為力量。對于資歷尚淺的我而言,要不停的學習、思考和行動:從書本中積累知識,向前輩們汲取經驗,做到“會能通”。同時,在工作中不斷實踐,在實踐中查找不足、摸索方法,提高執行力,達到“運且變”。

 

五千年的東方文化精華源于博大精深的《易經》,兩千多年的西方圣經文化孕育了馬克思主義,兩者并沒有截然的對立或沖突,更不存在“過時”與“老化”之說。多少中外共產黨員用他們的行動踐行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去”的精神!溫家寶總理多次引用我國古訓古語或詩文來回答中外記者們那敏感而刁鉆的問題,不失為一種聰明的外交方式,更是中國式思辨精華的展示。

 

曾很長一段日子帶著不合拍的狀態和情緒在工作,那時面對法徽會有一種莫名的疏遠與愧疚。基于閱讀產生的一次思想碰撞,使腦中的真空思想和眼前的現實態勢找到了契合點,“通變”發動了我思想上的引擎,讓我對工作的思想觀念如雨后春筍般發芽、生長、成熟。一次思想上的暢旅,甩開了我的茫然與彷徨,明確了該留該舍和該換的種種。一顆淡然的心,堅定并明確了自己為人民服務的信心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