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 公德是基礎
作者:吳江 發布時間:2009-07-09 瀏覽次數:1374
最近,在街頭上見到這樣兩件事:
一寄車老人,辦完事到存車處推車。按規定,需交二角錢寄車費。可是這位老人掏來掏去只掏出一角錢。于是就愧疚地對看車人說:“實在對不起,剛才買東西用光了,下次來再補”。如果讓讓步,一了百了。而這個看車人臉色一沉,就嘀嘀咕咕罵了起來。因老人尊嚴受辱,引起了一陣子吵鬧。
一行人,因在街面上吐了一口痰,被城管人抓住罰款。被罰人自覺理虧,立即按慣例掏出5元錢,罰款人聽是外地人口音,隨即改口說:得交20元。在罰多罰少上又爭吵起來。
這雖然是兩件司空見慣的小事,算不上什么違法事情,但與構建和諧社會,提高城市品位,都是格格不入的。從這兩件小事中,也給我們廣大民眾提出一個新要求,那就是:要構建和諧社會,既要有剛性法規制度強行入軌,還要靠柔性的社會公德來支撐和調節。
社會是由一個個家庭組成的。因此,社會公德教育應從每個家庭抓起,從每個人抓起。江澤民曾經說過:“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總書記胡錦濤也強調過:“要引導廣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加強對公民的公德教育。周恩來、鄧穎超兩位革命老前輩,一生曾以互敬、互愛、互教、互學、互讓、互諒、互慰、互勉的“八互”美德為世人樹立了夫妻和諧、同心為黨工作的楷模。如果把這“八互”美德推廣到全社會,人與人之間都能做到這樣,使人間充滿了真情,就可以凈化那種不和諧的言行,使一方平安。
須知,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依存的,誰也離不開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就充分說明了:我為你,其中也會為我自己;你為我,其中會為你自己。正像有支歌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每個家庭,又由每個成員組成。對每個家庭成員來說,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要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加強道德修養,切實用道德準則來規范自己言行。社會上充滿了矛盾,人與人之間都在矛盾中生活著。往往舊的矛盾解決了,又要產生新的矛盾。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面對大量的人民內部矛盾,只要當事人作出點讓步,這滿天烏云就散了;如果都針尖對麥芒,誰也不讓誰,矛盾就會激化,由民事糾紛變成刑事案件,其結果兩敗俱傷。在加強個人道德修養中,重要一條是:寬容。人與人之間要有寬容心,不能在一些非原則小事上爭吵不休。寬容屬道德范疇,反映一個人的胸懷和思想品質。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得理也要讓三分,真正做到“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即使在寬容中個人受點“委屈”、吃點“小虧”,對家庭、對社會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