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遐想
作者:董正遠 發布時間:2009-06-02 瀏覽次數:1345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這是我國古已有之的多民族民俗大節,兩千多年來,不僅家家戶戶都要隆重慶祝,并在許多城鄉村寨舉行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2009年,我們迎來了第二個端午小長假,吃粽子自然是少不了的習俗,除此之外,您對端午節的節日文化知曉多少呢?
端午節是中國古老而重要的節日,起源中國并傳承至今,形成一系列豐富的節日文化。中國的端午節主要紀念的是偉大詩人屈原并在全國各地有著豐富多樣的內容和形式,可謂普遍性與地方特異性并存。中國端午節民俗活動有包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兒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意在驅毒辟邪;但韓國的“江陵端午祭”也有著一套完整的、與中國端午節既有關聯又有差異的民俗活動。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是從釀制神酒開始,主要包括在大關嶺舉行的薩滿祭祀、祭拜山神以及大關嶺國師城隍和女城隍等一系列祭祀儀式。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活動還有官奴假面戲、農樂競賽、鶴山奧道戴歌謠、拔河、摔跤、蕩秋千、漢詩創作比賽、射箭、投壺等,多為民眾娛樂活動。
歷史上,以儒家思想與漢字系統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曾是韓國的官方文化,許多韓國大學者都精通漢文化。另外,在中國佛教徒心目中享有無限崇高地位的地藏王菩薩是與新羅國太子金喬覺(公元696?794年)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金喬覺于唐中葉渡海來安徽九華山苦修數十載,圓寂后被尊為地藏王,至今香煙不斷。
對儒家文化的尊崇是韓國長期存在的歷史文化現象。明清之際,中國發生民族文化大動蕩、大交流,韓國文化人認為“華夏文物,蕩然掃地”,慨然以“小中華”自居,將延續“漢家衣冠”、保存漢文化視為己任,在被迫“剪發蓄辮”的中原大地東面,朝鮮半島堅守著儒家禮儀和有明一代的文化,成為漢文化在東亞的優秀繼承者。
在中國,端午節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比較重視,有節日文化的氛圍,但在城市被人們逐漸遺忘。在城市中,它已經被簡化為去超市買幾只速凍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紀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詩人有關外,對它所蘊含的其他文化意義知之甚少。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功,引發的一場“端午節保衛戰”,總算讓人們高度關注了一下這個節日,但“風波”過后,我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仍然沒有明顯的改觀,通過節日復興傳統文化的想法,仍然是一廂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