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司法改革逐步走向深入,法院管理的行政化特點越來越不適應法院現狀,法院隊伍分類管理以其科學性,逐漸成為當前司法改革中正規化建設的大勢所趨。法院隊伍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屏障,只有形成正規化的法院隊伍,才能使我們的職業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維護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本文研究了以分類管理改革為基礎的法院隊伍正規化建設的必要性,通過對國外法院隊伍分類管理的成功經驗進行分析借鑒,結合我國法院隊伍的現狀,提出了分類管理改革為基礎的我國法院隊伍正規化建設的構想。

 

法院隊伍分類管理是指將法院系統內各工作人員所擔任的工作,根據其工作性質、基本職能、崗位特點和工作規律進行歸納分類。作為國家審判機關,從管理學角度來看,法院是一個人員相互協作的系統,各類人員在崗位責任基礎上的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從而使國家賦予的審判職能得以實現。隨著司法改革的深入,對于人員分類管理,不論從法院正規化建設的本質要求還是從法院工作的現實需要來看,抑或是從實現公正與效率來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在法院隊伍分類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對我國法院隊伍現狀進行改革,依托我國法院隊伍的現實土壤及組織基礎,構建符合我國司法現狀的法院隊伍分類管理制度。

 

關鍵詞:分類管理、法院、 正規化、 改革

 

 

 

一、   以分類管理改革為基礎的法院隊伍正規化建設的必要性

 

法律適用的活動過程,是法院系統有效運轉運用我國法律解決社會沖突的過程,是法院法律職業者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把法律規定正確地運用于實踐的過程,從人員管理的角度來看,對人員進行分類管理推進我國法院隊伍正規化建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 分類管理改革是法院隊伍正規化的本質要求

 

近年來,我國各級人民法院為改革的順利推進在基礎和基層建設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效果卻不盡人意,實踐已經證明,如果法院審判方式的改革不能夠從人員選拔、經費保障、法院人事管理等根本問題上著手,改革最終只會是事倍功半,我國社會主義司法的目的是保障全社會的公平正義,要求我們必須始終不渝的堅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的宗旨,而宗旨的實現得益于法院機制的正規健全,因此,進一步完善各級法院的管理制度、職權劃分和機構設置,進一步加強權責明確、相互制約、相互配合的分類管理改革是我國法院隊伍正規化建設的本質要求。

 

(二)分類管理改革是法院隊伍正規化的現實需要

 

法院是國家的司法機關,因此必須按照司法運行的規律來構建與人民法院相適應的司法體制,以使法院從行政化的體制中解脫出來。法院司法運行的規律是審判主體、審判客體和審判過程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這之中的核心就是對人的管理。美國著名心理學學者赫茲伯格把員工能夠積極工作并對組織滿意的原因、動機歸結于員工在工作上的成就、對工作成績的認可、對工作內容本身的認可、工作的責任感、工作的挑戰性、個人的發展前景以及提升和成長六個因素,(1)而我國法院隊伍卻長期忽視這些方面的建設。所以,以人為中心,合理協調法官、司法行政人員、書記員與法院內設機構之間的關系,保持各部門之間的密切配合,使法院的審判工作實現良性運轉的分類管理改革是我國法院隊伍正規化建設的現實需要。

 

(三)分類管理改革推動法院隊伍正規化是公正與效率的實現途徑

 

現代科學管理的鼻祖弗..泰羅認為:"在對一項工作進行詳細了解之后,對工作加以分解并進行分工,就能夠提高工作效率。"(2)統計顯示,我國法院中正式入編的人員約有31萬,其中法官約有20萬,平均每年每個法官辦案300400件,(3)國外法官的辦案量是我國法官辦案量的十倍,我國法官辦案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國法院隊伍體制不健全。當前,我國各級法院雖然人員隊伍龐大,但是審判人才卻嚴重不足,無法滿足日常審判工作的需要。審判人才緊缺、經費不足、技術設備落后、是絕大多數基層人民法院不得不面對的實際困難。實現對法院人員分類管理的法院隊伍正規化建設是當前司法改革尚未成熟的情況下解決法官裁判質量不高、裁判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的最佳途徑,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夠節約司法資源、確保審判質量、增強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效率。        

 

二、國外法院隊伍分類管理的情況分析及我國的經驗借鑒

 

高素質的司法人員,特別是高素質的法官,是保障法律有效實施的關鍵,各個國家和地區在法院隊伍分類管理方面都有一些成功經驗,這些經驗是非常值得我國法院隊伍在正規化建設方面借鑒的。

 

(一)英美法系國家法院隊伍分類管理的情況分析

 

我們從英美法系國家對判例法的重視程度就可以看出法院隊伍對法律的認識直接影響法律適用結果,英美法系國家存在非常嚴格的分類管理制度。

 

1、嚴格要求知識結構及其年齡資歷條件。

 

在英美法系的國家,由法官建立和創造普通法,由于法官承擔了創造和傳承法律的重大任務,所以擁有博大精深的學問和專業的知識是成為一名法官的必備條件,因此,在英美法系國家對法院工作人員的要求相當高,不光要求他們具備良好的法律專業功底,而且還要求他們必須受過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等多種學科的訓練。人們在英國不可能遇見很年輕的法官,成為法官的過程是漫長而規律的,很少有人能夠在40歲之前被任命為法官,法官的等級越高,他們的平均年齡也越大。高等法院的法官很少有50歲以下的,上訴法院的法官很少有55歲以下的,上訴法院的高級法官均是60歲以上的。美國的法官任職情形與英國相似,除了初任法官的平均年齡相比英國要年輕一些,但是初任法官平均也有47.3歲。(4)

 

2、嚴格要求職業經驗。

 

處于英美法系的國家,一個公民想要成為一名法院工作人員,首先就是必須進入大學接受正規的法學教育,獲得法學學位,然后再從事律師職業以積累豐富的法律從業經驗,經過較長時間的實際操作鍛煉之后,最后才能從律師中選任優秀的人才進入法院。在美國,除了在個別州擔任治安法官的以外,其他的所有法官都必須取得法學學位,通過法律從業資格考試之后還需要有六年以上的律師工作經驗。(5)在英國,一個國民想要成為一名法官,必須先經過3年的大學法學專業教育,通過了嚴格的學位考試之后,取得法學的學士學位,然后由本人提出考試申請,過關的人才能到英國律師公會所屬的法學院進行維期一年的學習,通過學院結業考試才能獲得律師公會所屬的四大法學院授予的律師資格學位,經過一年的見習期,然后成為正式律師。只有在經歷一定期限的律師職業生涯之后才能被提名為法官(除了治安法官,地方法院的法官應當擁有7年以上的出庭律師經驗,高等法院的大法官應當擁有至少10年的律師經驗)(6)

 

3、嚴格要求人員遴選程序。

 

國家法院機關的遴選一般采用"年長""精英""經驗"的原則。遴選通常都有專門的機關用具體而統一的標準對人員進行評估審查。例如,在國外的許多國家,都有被稱作"法官委員會"或者"司法委員會"的司法機構。這些機構的作用正在變得日益重要。他們大多數都是由不同審級的檢察長、法官、律師、法學家、工會成員和司法行政機構的官員等組成,這一機構不但能對候選的人員作出客觀、公正、合理、充分的評價,而且能夠為保證司法獨立而成為政府與司法機構之間的中間人在他們之間進行斡旋協調。在美國,由律師協會所屬的"聯邦法官評審常委會"對司法候選人進行審評。參議院通過司法委員會,將每位候選法官交由常委會評議,評議的結果將交于司法部長,常委會的發言人還需要出席由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召開的是否同意法官提名的聽證會。聽證會的法官候選人審評一般應至少符合如下幾項標準:職業經驗、法律知識和能力、正直、勤勉、司法品行、公益事業、財務責任和健康。(7

 

 (二)大陸法系國家法院隊伍分類管理情況分析

 

大陸法系國家對成文法的重視,決定的對法院工作人員的任職資格和法院人員的任職程序都有嚴格要求。

 

1、嚴格任職資格要求。

 

在許多大陸法系國家,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功底在法院工作人員遴選的考核中占著重要的比重,以近乎嚴酷的標準對法院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進行考核。在德國,實行對法律職業一體化要求,無論從業者想要成為受雇于州的文職官員、私人執業律師、州檢察官、法官還是企業中的人事或者法律部門的專家,都必須經過同樣的法律培訓。一個公民想要最終從事法律職業,都要經過一段艱辛而漫長的道路:首先進入正規大學接受5年的學習,之后,參加第一次司法考試,并要求在兩年實習期內參加5個領域的工作,實習期結束以后,即可參加第二次司法考試,在通過第二次司法考試之后才可正式從事法律職業。(8)然而想要成為法官還必須向州的司法部提出申請,州司法部接受申請之后,由其人事部門組織申請人參加面試,面試合格者,再由州司法部人事部門將申請者個人的有關材料包括第二次司法考試的資料加以收集,整理存檔并對檔案進行審查和評估,人事部門認為合格的則寫出推薦書連同檔案交由司法部長決定。決定錄用后仍有3年的試用期,試用期內的表現如果令人滿意,才可被任命為終身法官;申請未成功的,可以先加入律師職業,12年之后再重新申請。(9       

 

2、嚴格法院人員任職程序。

 

在大陸法系國家,大多數都是采取由行政機關任命的方法產生法院的工作人員,但為了防止行政機關利用任命權干涉司法獨立,各國對行政機關的任命權限又設有各種限制,比如規定行政機關所任命的法院工作人員必須要符合法定的任職資格,或要求必須通過了司法考試才能被任命,尤其是規定了行政機關任命法官,必須由其他機構提出候選人,或者必須征得其他機關的一致同意。如實行法律職業一體化的日本,檢察官、法官和律師統稱為法曹,他們均使用統一的選任標準。

 

 (三)國外分類管理制度可為我國法院正規化建設提供的經驗借鑒

 

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雖然在法律適用上各有不同,但在人員分類管理上卻有許多殊路同歸之處,很值得我們借鑒。

 

1、嚴格專業知識要求。

 

各國均要求法院工作人員必須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這是確保司法官準確、公正司法的基礎和前提。隨著現代社會關系的日趨復雜,用來調整社會關系的法律已經成為一門龐雜、豐富的技術性規則,需要長期的潛心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

 

2、選拔中重視職業經驗的關注。

 

雖然大多數英美法系國家比大陸法系國家相對而言更注重法院工作人員的法律實踐經驗,但是對實踐經驗的要求是他們都非常看重的。法律從來都不僅僅是一種理論科學而更應是一種應用科學,它解決的并不是自然知識,而是人類的社會關系,因此沒有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真正地解讀法律。

 

3、嚴格法院隊伍道德操守。

 

各個國家對初任法官均必須具備高尚的品格,對他們的資質要求不僅僅是具有法律知識,而且特別應具有廣泛博學的教養和清正廉潔的品質。如果司法官不具備內在的優秀品質,即便最完善的制度也無法造就公正的司法。

 

4、嚴格法官遴選機制。

 

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部分大陸法系國家的司法官遴選都規定了初任法官必須首先在初審法院任職,然后依據其業績逐級進行晉升。這種晉升的制度可以確保法院級別與法官素質相適應,使得高級法院的法官可以充分了解低級法院的法官的工作情況,確保裁判的統一性,這種競爭機制也使法官的能力得到了鍛煉。(10

 

三、以分類管理改革為基礎的我國法院隊伍正規化建設的構想

 

在我國改革紅利不斷釋放的關鍵時期,法院隊伍正規化建設刻不容緩,我們應當對人民法院干警管理的現狀進行深刻的反思,并對如何能夠更加科學的對法院人員進行分類管理予以思考,抓住司法改革的機遇,緊扣立法的宗旨,努力從人員分類管理著手,探索出一條與當代法院的任務與職能相匹配的法院隊伍正規化管理模式,為我國的司法隊伍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我國法院隊伍分類管理機制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我國法院人員管理的現狀越來越暴露出了諸多的問題和弊端,司法的行政管理權與司法權的管理呈現分散化和無序化的狀態,嚴重制約了審判等法院各項工作的深入開展。

 

1、人員來源的復雜性。

 

目前,法院人員的構成從歷史演進上看,其成分是比較復雜的,如軍隊轉業安置、單位間干部調配、社會招干等,法院隊伍的知識結構和專業背景有所不同,但在職務的任用上卻很少考慮到這些因素,從而很難充分的發揮出每個人的特長。(11

 

2、人員管理的地方性。

 

我國地方各級法院的人、財、物基本都是由地方黨政部門進行管理和控制。在法院的人事制度上,法官(包含審判員、正副庭長、正副院長)由地方的同級人大常委會進行任免,各級法院的人事編制權則歸各級人民政府所屬部門行使,各級法院的干部管理也由地方相關部門負責。法院在財政預算上,司法活動的經費由地方政府進行編制與管理,法院的財政來源于地方財政的保障,可以說是取決于地方財政。一旦地方財政開支有了困難,法院的工作人員甚至連工資都無法給予保障。(12

 

3、人員管理的行政性。

 

長期以來,各級法院在編的工作人員都被納入了嚴格的行政等級之中,并被套上相應的行政級別,不得不承認法院被行政機關"格式化"了。在法院的內設機構上,無論審判部門或是司法行政部門,他們的地位均與行政機關配套,其實行的都是部門領導負責制。各級法院在審判管理上,內部采取崗位責任制等手段對法官進行考核,對案件審理實行逐級審批,在法官上面有數級行政或者準行政的領導制約和管理著審判權的行使,因此法官辦案亦無獨立的審判權。(13)在人員的管理上,法院人員所有的職稱均有相應的行政級別,各級法院人員依照公務員的標準來享受工資和福利,并進行考核、晉升和獎勵,不擁有法院人員特有的職稱,工資待遇也只能長期停留在科員的檔次上,法院司法行政部門的人員因沒有單獨的系列,也只能走法官系列,導致所有人員都擠在了法官系列這一獨木橋上,法官遍布了法院的各種工作崗位。因法院內部的行政化管理,使得法院的行政與審判工作互相混雜,法院法官的身份常常處于一種不穩定狀態,嚴重影響了隊伍的穩定。

 

(二)以分類管理改革推動我國法院隊伍正規化建設的法律基礎

 

我國的《憲法》、《人民法院組織法》和《法官法》都明確規定了法官、書記員、執行員等法院人員的工作職責。我們在這些規定中可以看出:法官、書記員、執行員均有明顯的職業特征,法院職業要求我們正確適用法律,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要求我們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履行職責,具有相對獨立性,同時,不同于一般的國家公務員,法官對于職權的行使,并不是由行政職務高的對行政職務低的人員的工作進行領導,而是在其職責范圍內獨立的開展工作。從這些規定中,我們可以隱約窺見法院中人員分類管理的痕跡。《法官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以及民事、行政、刑事審判方面的程序法中對法院的審判方式、審判組織、人員配置和內設機構作出了規定,對各自的崗位職責分工進行了明確。如在審判業務崗位上,主要是針對民事、刑事、行政等專門案件進行審理,其職責主體是法官;在審判輔助崗位上,職責主體是審判助理、書記員,是輔助法官完成各種審判工作不可或缺的崗位;人員管理崗位,主要是對法院人員實施統一管理,包括政工、黨務、紀檢工作人員;其他的輔助性崗位,主要任務是負責提供各種技術和物質保障,其指責主體主要是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以及司法警察。(14)筆者認為,依據崗位和職責對法院人員實施分類管理,以促進法院隊伍的正規化是科學可行的,可以最大限度的克服當前管理模式下的諸多弊端,調動法院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以分類管理改革推動我國法院隊伍正規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推進法院隊伍正規化建設必須以司法公正與效率為核心,以有效的監控機制和明確的崗位職責為載體,以法官的職業化、正規化水平為評價機制,從而穩步促進司法水平的提升。而法院是否能夠事實上擺脫行政機關的控制,我們應當從法院的人事安排、財政收支的決定權等問題的歸屬上加以努力推進改革。(15

 

1、建立人員分類管理的人事任免制度

 

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在堅持黨管干部的大前提下,給予法院相對獨立的人事權,各級法院人員的晉升和使用由法院的人事部門負責進行考察和提出意見,經過黨委批準后,上報組織人事部門予以備案。下級法院干部的任用,應征得上級法院黨組的同意。當然,也有人認為,人民法院的人事任免應當來自國家的權力機關。然而,我們應當認識到,法院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必須從實際出發,上級與下級法院之間,除了各項審判活動依法應繼續保持指導和監督關系外,在人事權上應當垂直管理、獨立運作,直至取消地方法院的個別進人權,通過實行統一考試的方法,統一錄取。唯有如此,才更加有利于法院各個序列人員專業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專業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美國著名學者考夫曼認為:"司法獨立原則唯有通過法官們的模范行為和在日常業務工作上的自我克制,來不斷地爭得它,并且無愧于它的時候,才會真正的實現并堅持下去。"16)為造就一支作風好、業務精、政治強的高素質法官隊伍,為保證公正司法,為法院隊伍的正規化建設,學者們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主張所有法官皆由全國人大任免,有人主張最高法院和各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法官由全國人大任免,各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的法官則由省人大任免。(17)筆者認為,為了保持法官獨立和中立,避免地方保護主義干擾司法公正,地方各級法院法官的任免,不應當由同級地方權力機關決定,而應由上級權力機關加以任命更加科學、更加合理。為此,我們可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組建法官管理委員會(委員會成員包括法官、檢察官、政府官員各方代表和律師),在各省會、地市、區、縣設立分會,負責法官的提名和管理。另外,最高人民法院的首席法官需國家主席提名,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以多數通過;法官管理委員會提名最高院和各省高院的法官,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以多數通過。由法官管理委員會分會提名各中院和基層人民法院的法官,在省級人民代表大會上以多數通過。此外,還應當盡快施行并完善上級人民法院法官出現空缺主要從下級人民法院的法官中選拔的制度。

 

2、建立人員分類管理的經費保障制度

 

建立法院人員分類管理經費保障制度的目標是:法院經費統一由國家開支,各上級法院管理,地方不再負擔;法院經費實行中央和省兩級管理;由中央財政編制總預算,單列法院經費,實行專款專用;法院的運營經費由地方和上級法院共同分擔,即基建、行政經費交地方財政解決,業務經費交上級法院解決。(18)筆者認為,目前想要建立法院經費保障制度相對比較可行的推行方法是先由省高院編制出經費保障的計劃,報經省人大批準后,再逐級下撥給地方人民法院,等到條件成熟以后,再實行法院經費由中央財政單獨列出,統一撥付,由最高法院統一管理,根據各地法院情況具體分配使用,使各級法院能夠擺脫地方財政的依賴。(19

 

3、建立科學合理的人員職務序列制度。

 

實施法院人員的分類管理,建立不同序列,是法院隊伍正規化的關鍵環節,對人員的分類應以法院人員各自從事的工作性質著手,使不同類型的法院從業人員獨立序列,各自有其級別、職稱和晉升方向,相互不混淆、不交叉。如果法院中某序列的人員想轉為其他序列的人員,必須要符合該序列人員的資格,并依據該序列規定的程序進行選任。

 

1)法官序列。不得不承認,由于歷史、體制等原因,我國法官隊伍成分冗雜、素質不一,造成了個別法官不僅在法律專業知識、法律意識上難以在隊伍中形成共同語言,而且在職業操守、職業倫理等方面也難以確保統一,內部自律機制的建立成為了棘手的難題。因此,我們必須下大力氣來改變現行法院隊伍的構成狀況,盡快設立法官序列,科學核定法官員額的比例,以建立正規化的法官隊伍,"精英型"法官道路。應使得我國最高法院的法官人數維持在25-30名左右,使各高級法院的法官人數維持在15-20名左右,使各中級法院的法官人數維持在10-15名左右,使各基層法院的法官人數維持在5名左右,使得我國所有法院的法官總數維持在2萬名左右,同時給這些法官配備一定數量的助手,幫助他們處理龐雜的審判業務。(20)實施法官序列之后,法官非因法定的原因、法定的程序不得無故免去其法官職務,不得無故將其調離法官崗位,不得剝奪其司法審判權,以保證法官的職業化、法官隊伍的正規化、精英化。法官在同一法院地位平等,具有獨立的審判權,并應隨著改革深入逐步取消案件審理的把關和審批制度。

 

2)法官助理序列。審判工作的順利開展,必須要有足夠的人手幫助法官處理大量訴訟事務性工作,因此,當前大部分法院都將這些工作交由書記員和法官共同完成。隨著法官隊伍"精英化"和書記員單獨序列管理,如果繼續由法官來承擔這些事務性工作,會極大的加重法官的工作、分散法官的精力,導致審判效率和審判質量的下滑。然而,僅由書記員單獨完成這些訴訟事務性工作并不合適,因此,設置法官助理序列十分必要。筆者認為,法官助理應當按照一名法官配備二至三名的標準在在書記員、執行員、司法行政人員、司法警察等人員中擇優產生。法官助理可由本級法院任命,其任務是協助法官處理案件的相關事務性工作,可負責主持庭前調解、庭前證據交換等工作,減輕法官的工作量以使法官專心負責開庭,依據事實與法律作出裁判。法官助理在本院法官職位空缺且符合《法官法》所規定的任職條件時即可被選任成為法官。 

 

3)執行員序列。執行是指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運用國家強制力,將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及其他類型的法律文書,依據其內容和要求使之實現的司法行為,包括民事執行、刑事執行以及行政執行三大類。類似于我國法院執行庭的執行人員,有些國外的法院專門為執行設置了執行官,例如在日本僅設于地方法院的執行官主要負責裁判的執行、文書的送達等事項。但是對于執行行為的定性,有人認為,它不僅僅是一種司法裁決權性質的執行權,同時也是行政執行權性質的復合公權,它的實質是一種行政權。(21)筆者以為,執行是法院審判活動的后續工作,體現出很大的程序性、強制性。因此為了能夠切實的解決執行難問題,使執行工作得到進一步的規范,我們應當在總結目前有關執行問題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設置出專門的執行員序列,建立一支訓練有素、業務精通、清正廉潔、作風過硬、政治堅定、紀律嚴明的執行員隊伍,由權力機關任命"執行員",使之取得應有的地位。

 

4)書記員序列。書記員是法院專職負責法庭庭審記錄及辦理有關審判輔助業務的人員,法院書記員的工作(包括立案、庭前準備、法院開庭、宣判、結案及歸檔等)貫穿于審判活動的整個過程,其與法官的審判工作密切相關,是人民法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書記員工作狀況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審判質量的優劣。由于書記員的工作有著其特定的內容和范圍,其工作的性質與法官的工作也有著質的區別,因此兩者并不存在相通、相融或遞進的關系。中共中央人事部、組織部和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1020日共同制定并下發了《人民法院書記員管理辦法(試行),其中明確提出了對書記員要進行單獨序列管理。(22)這是對法院人員進行分類管理改革的重要一步,有利于完善我國的法官管理制度,加速法院隊伍正規化建設進程。

 

5)司法行政人員序列。司法行政事務主要是指為保障法院司法權整體的正常運轉而對法院機關事務、人事、財務、外部協調等事項進行管理的活動。司法行政人員肩負著確保法院正常運行,保持法院內部之間、內部與外部之間進行聯通協調的重任。(23)可以說司法行政人員的工作不僅涉及面廣,而且缺少共通性,從事任何一項工作都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有經驗才能干好,其中有的工作還需具備一些特殊的素質。比如文秘人員,除了具備法律專業知識以外,還需要有較強的文字寫作才能。因此,我們不能把司法行政事務簡單看作相對于審判工作的"雜務",采用審判人員輪流干的辦法,而應當把司法行政事務作為專業化的工作,具體分析各個行政崗位的特點,以定崗定向招錄司法行政人員,使其由專門的人員從事工作,保證司法行政人員能夠勝任崗位的需要。

 

6)司法警察序列。各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主要任務是協助執行人員執行生效裁判、押解被告人出庭、維護庭審秩序等,是各級人民法院工作有序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當下破壞庭審秩序事件不時發生、"執行難"已經成為各級法院"老大難"的情況下,法院的司法警察隊伍更應該是一個予以高度重視和加強的部門。但是目前司法警察的級別、編制和晉升等,都大量占用人民法院的職級數、編制數,并且進出口渠道十分不暢,極大的阻礙了司法警察隊伍的正規化建設。筆者認為,人民法院應根據中共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中提出的"在輔助性、操作性、技術性的部分職位上試行聘任制"的精神以及《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中"探索改革司法警察的任免制度,著手試行部分司法警察聘任制,暢通司法警察的進出渠道"24)的指示,貫徹落實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試行聘任制暫行辦法》,對法院的司法警察隊伍實施單獨序列管理。

 

 

 

 

結語

 

 

法院的人員分類管理改革是法院管理體制的自我完善,體現了法院在新一輪的司法改革中對人員的因素的高度關注。法院改革是在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機制和管理體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審判工作面臨嚴峻局面的形勢下所進行的。法院人員分類管理改革的總體目標就是要達到在法院外部組織上的"非地方化"和內部組織的"非行政化",是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我國法院隊伍正規化的必由之路。但是我們仍然要看到,由于法院的人事改革,牽涉到了法院自身的各方各面以及過多的黨政部門,所以,我們應當給予一定的耐心緩慢推進改革,切不可急功近利。筆者認為,法院人員分類管理改革的有效實施,可以明晰法院人員各自的崗位職責,有利于提高法院人員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有利于法院建立客觀有效的職業評價機制,更好地提高法院人員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更好的推動法院隊伍的正規化,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參考文獻:

 

[1].威廉斯:《文化與社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2]賀衛方:《司法的理念與制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王柏山、宋純新:《辯論式審判方式操作實務》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

 

[4]宋冰編:《公正與現代化一外國法學家在華演講錄》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5]水天同譯:《培根論說文集》商務出版社1983年版。

 

[6]蔡定劍:《歷史與變革一新中國法制建設的歷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7]姚仁安:《試論法官制度的改革與發展》,載《人民司法》1999年第5期。

 

[8]王懷安:《法院體制改革初探》,載《人民司法》1999年第6期。

 

[9]程永順:《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新發展及訴訟實務》,載《中華商標》2002年第11期。

 

[10]陳小慧,江振民:《我國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載《中華商標》2003年第9期。

 

[11]肖揚:《堅決清除司法人員腐敗努力維護司法公正》,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1999年第1期。

 

[12]王公義:《司法體制改革的理論基礎和價值趨向》,載《中國司法》2004年第2期。

 

[13]曲三強:《知識產權立國--21世紀日本富國強邦的夢想》,載《電子知識產權》2004年第6期。

 

[14]閆文軍:《日本知識產權審判情況概要》,載《電子知識產權》2005年第3期。

 

[15]李國光:《中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現狀與前瞻》,載《法律適用》2006年第7期。

 

[16]文敬:《司法體制改革芻議》,載《法律適用》2007年第2期。

 

[17]張慧:《法官職業化建設探究》,載《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18]李威武:《法律的升華》,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第7期。

 

[19]任光焰:《論人民法院書記員制度及其完善》,載《四川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20]陳志強、張文林、徐立強:《構建法院人員分類管理體制》,在《法治縱橫》2004年第27期。

 

[21]丁曉虎:《理想的法官和法宮的理想--透視司法改革的一個維度》,載《法律適用》2009年第8期。

 

[22]施佳:《對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調查與思考》,載《安康師專學報》2007年第3期。

 

[23]賴德貴、彭文城:《司法能力視野下的法院人員分類管理》,載《法律適用》2006年第2期。

 

[24]康為民:《中國法官管理制度的改革》,載《法律適用》2009年第5期。

 

[25]冉雪瑛,陳欣:《現實環境投射下的法院隊伍管理及管理能力建設》,載《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26]張澤濤:《關于我國陪審制有關問題的思考》,載《法商研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法學版)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