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驛站
作者:鄭本香 發布時間:2013-11-22 瀏覽次數:2076
人總是由未知到已知,由幼稚到成熟,這其中當然少不了必要的磨練與歷程。今年五月到十一月,我來到靖江市人民法院生祠法庭掛職鍛煉,這對于我來說是職業生涯中第一個重要的磨練階段,經過此次掛職洗禮,我迎來了人生的一次蛻變。
釋法析理—提高接受度的綜合因素
所謂成熟,最主要的是思維和理念的成熟。學生時代接觸的都是一板一眼的法學理論基礎教育,而教學案例都是經過修剪了細枝末節后的模式,目的主要是培育我們對法律等規定的理解和應用。畢業時總覺得自己對于基礎理論和理念掌握了,解答教學案例頭頭是道,那么面對活生生的司法實踐時也不會那么手足無措,可是,當實際輔助審判人員去審理、裁判一個案件時,才發現困擾司法的往往是那些被教學刪減了的細枝末節,它總是在不經意間將案情籠罩或者將你的思維誤導,而審判人員要做的就是在真真假假中辨別、在錯綜復雜中抽絲剝繭、在對抗怨氣中尋求和諧化解。一個案件合理、合情、合法的化解,不僅僅需要對法律等相關規定的正確理解,更需要對人情、倫理等的細微把握。在輿論時代,一個案件的裁判結果能否被認可,不僅僅是合法這一個要素所決定的,更重要的是以法律邏輯和通俗語言讓民眾從心底接受和信服,可以說司法裁判其實也是普法、析理的過程,而普法、析理工作做得怎樣直接影響著裁判結果的公眾接受度,因此,一個合格的法官,不僅要具備過硬的職業素質,更要具備“通情達理”的人生參透,而后者更是做好司法維穩工作的重要因素。
百忍成鋼——降低摩擦率的職業素養
一個職業群體的公眾形象,是千千萬萬職業者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工作中積累和塑造的,好的形象往往是塑于千年、毀于一旦。法官作為一個職業群體,其公正、嚴明的形象是司法維持長久生命力的源泉,一旦民眾對法官失去信心,那么司法的存續也就岌岌可危了。掛職期間,在接待當事人時我曾遇到過被當事人埋怨、指責的情形,而審判人員作為案件的承辦人員,更是需要經常做群眾工作,不僅是為了查明案件事實,更是為了實現事了、人和,而此時都需要耐心、平和地面對當事人的埋怨與指責,有時甚至是無端的猜忌。作為司法權威的守護者,我們能做的就是耐心地說理、釋法,依靠嚴格的程序來消除猜疑與誤解。在審判人員的言傳身教下,作為一名剛入職的人員,雖然對于司法實踐還是不夠了解,但對于如何做群眾工作我卻了解到了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如溫水般耐心”,只有耐心、不發火,才能避免與群眾的矛盾和沖突,才能逐步地將工作做到位、做到好。
作為司法條線的最前沿,人民法庭的工作量是很大的,面對的也是處于矛盾最激烈階段的當事人,他們的工作壓力和工作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在嚴峻的挑戰下,生祠法庭的工作人員卻兢兢業業地做到親民服務、便民服務,切實履行著自己的公務職責。這次的掛職經歷對于我來說是寶貴的人生財富,生祠法庭作為我職業生涯中的一個驛站,不僅教會了我如何做好工作、更教會了我如何面對人生的挫折與苦難。我相信,未來的路雖然不會平坦如鏡,但我已做好迎接風雨、彩虹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