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得字嗎?我只認得幾個字,不過,還在學習。”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臺灣作家張大春的新作《認得幾個字》,作者過分謙遜的開場白引起了我的好奇。

 

讀書須先認字,這個道理大家應該都懂?;蛟S是為了看看作者如何為我們說文解字,亦或是為了驗證自己的識字本領,我嘗試著讀了這本書。原本以為這應該是一本冷冰冰的教科書式的文字學讀物,可是愉悅的閱讀經歷證明自己先前的判斷完全錯了,這是一部充滿溫馨、趣味和睿智的作品,作品中父子之間淺近活潑的日常對話交流,竟然將漢字的前世今生演繹得如此充滿樂趣,意味深長。讀罷之后,我體會到了字詞間傳遞的文化,感受到了父子間傳承的溫暖,更感嘆著自己對于字詞背后傳統文化的錯失。

 

漢字發展到現今,早已成為了文化的積淀,這種積淀不僅是人與人溝通交流的有用工具,更蘊藏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寶貴的人類財富。所以,認字決非知曉讀音,明晰字義如此簡單的過程,人們“之所以誤讀、誤寫、誤以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們對于認字這樣的事想得太簡單。生命在成長以及老去的同時,我們覺得自己已經脫離了某一個階段或某些個階段,一如豆娘伸長了翅膀,蟬蛻了殼兒那樣,認字這個活動應該已經輪到兒孫輩的人去從事、去努力了。往往也就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智開始萎縮,我們的語言趨于乏味,我們被口頭禪包圍攻占乃至于侵蝕、吞噬。”“我們生活之中使用的字——無論是聽、是說、是讀、是寫,都僅止于生活表象的內容,而非沉積深刻的知識與思想。窮盡人之一生,恐怕未必有機會完完整整地將聽過、說過、讀過、寫過幾千萬次的某個字認識透徹。”“倘若對于字的好奇窮究能夠不止息、不松懈,甚至從理解中得到驚奇的快感以及滿足的趣味,或許我們還真有機會認識幾個字。否則充其量我們一生之中就在從未真正認識自己使用的文字之中‘滑溜’過去了。”是的,雖然平日遣詞造句并不少,但對于字詞的本義、引申義我是并不留意的?;叵胍幌?,那些平日經常接觸的字詞就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一般,叫得出名字卻不知道底細的不在少數,莫名中自己感到無比的愧疚。還好,張大春以他的方式給我帶來了一次生動的文化之旅,培養了我對字詞深刻的歷史文化感。

 

張大春用其淵博深厚的文化、歷史知識由淺入深、追根溯源地闡述著那些字詞,也用他幽默風趣的方法輕松自然地教導著他的孩子。“對于孩子們,我不能替他們決定什么,我只能立即、盡量負責任地回答他們的對于這世界所發出的一切問題,滿足他們的好奇??傆幸惶?,他們還會對文字或與文字相關的感性形式產生自發的興趣,我在等待。”這是張大春對其教導方法的歸納,也是對孩子未來認知的期許。作品中有關“練”和“笨”的兩篇短文描述展示了他特有的教導方法,雖然有點黑色幽默,但使人印象深刻。

 

“練”的古義是指將生絲煮熟之后經過曝曬,讓絲質變得柔軟潔白的過程。古人有感而發,以“練”字為反復操演、詳熟或者是經歷過諸般世事的洗禮之后,才能修成洞明通達的見識和胸襟。“練”字也有引申義,古代父母過世周年祭稱之為“小祥”,意思是可以放寬一些守喪頭一年近乎懲罰的生活限制,有一項就是可以穿練過的布帛,所以小祥又稱為“練”。有一次,作為父親的張大春找機會向孩子說明了這個“練”字的含義,希望孩子們能夠體會“反復從事”的學習過程如何有助于他們的人生,希望他們能自動地練字、練琴、練游泳……但他也知道這太貪心,孩子是忠實的反對練習者,如果讓他們選一個最討厭的字,恐怕就是“練”字。于是,張大春對孩子們說:“這樣吧,你們自己從生活里挑幾件非做不可的事,按照你認為的重要性的順序排出來,而且一定要包括各種學業練習。”答案很快出來了,兒子張容的排序是:睡、玩、讀、喝、吃、考、練;女兒張宜的排序是:玩、吃、睡、喝、讀、練、考。張大春自以為得計,板起臉道:“你們已經把其他事都做完了,該做最后兩樣了。” “不不不,”張宜縮著脖子,迷著笑彎了的眼睛,沖著張大春不停地擺動食指,“還早還早,還不到‘練’的時候!” 在那一剎之間,張大春忽然從她的神情里發現,她強調了語氣的那個“練”字,不是練琴、練字的“練”,而是別有所指——那個她剛剛學會、極其罕用的“小祥”之意!

 

有一次張容問父親:“為什么‘笨’要寫成這個樣子?”‘笨’字原來用以表述“竹白”,竹子的內質色白,像紙一樣,相較于竹的其他部位,又薄又脆,不能制作器物,實在沒有什么用處。于是,張大春跟張容說:“‘笨’從來不是說頭腦不好,智商不足。它就是拿來輕視人沒有‘用處’而已。那是中國人太講究社會上的競爭、階級上的進取,不相信沒有用處的用處,不認同沒有目的的目的,所以干脆把‘缺乏實際的功能’和我們最重視的‘智能’劃上了等號,仿佛做一件不能有現實利益的事就意味著人的智能不足了。”看看父子下面如何對話。張容說:“可是我并不想做一個多么有用的人呀。”父親道:“那你可聰明了。”張容問:“為什么?”父親回答:“讓我們開始讀讀《莊子》罷。”

 

真的,你不得不佩服張大春的機智和幽默,不得不佩服他給我們帶來的深刻印象,不僅給他的孩子,也給我們。讀書期間,目睹了那些字形成、演變、混淆、修改、重新定義的不同歷程,我一直捫心自問:“我真的認得字嗎?”讀完這本書后,我可以回答了:“我還不認得幾個字,還要好好學習。”太多的淺嘗輒止并不是理所當然的,我們的生活同樣需要認真地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