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日,星期六。“叮嚀嚀……”隨著一陣電話鈴聲,正在辦公室帶領全庭人員忙著案件的江蘇省淮安市清河區法院民三庭庭長張樹維,趕緊伸手抓起電話:“喂,您好!”未等張樹維說出“請問哪位”,只聽耳機里一名男聲性急地說:“你是張庭長嗎?我是來自泰興的農民工代表,現在在你們法院門前,請下來接待一下。”

 

不知出了什么狀況的張樹維,放下電話便急匆匆跑到門口,迎面而來的不是怒氣沖沖討要說法的當事人,卻是幾個面帶感激笑容的農民工及他們手里拿著的大紅感謝信。

 

“張庭長,你們用行動告訴我們什么是‘人民法官’,今天我們受1122戶農民的委托,專程從泰興老家趕來淮安,向你們表達感激之情。”說著,雙手將大紅感謝信和上書“公正無私、一心為民”的金字錦旗,送到了張樹維的手里。見著面熟的農民工兄弟,張樹維的思緒不禁想起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就在10月初,清河區法院受理了一起來自本省泰州市泰興縣的農民工討薪案件。原告多達1122人,起訴標的為2100萬元。主辦該案的民三庭立即將其作為重大有影響案件向院領導進行了報告,院里又及時向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進行了匯報。隨后,為這1122名農民工維權的綠色通道打開了,法院、公安、信訪、住建等8部門聯動,在經歷了13個廢寢忘食的高強度工作后,成功為1122名農民工兄弟討回2100萬元的工資。

 

工資款有著落了,如何向農民工們發放呢?如果通知他們到法院來領取,法官們省事了,可1122名農民工要從老家泰興趕到淮安,往返400多公里路不說,包車或乘車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呀!報經院領導批準,張樹維決定帶法官趕赴泰興,把農民的血汗錢送到他們的手上。

 

1016日一大早,法官們踏上了去泰興的路程。由于權利人分布在泰興不同的村鎮,進入泰興地界后,由等候的包工頭帶路,沿著鄉間小道,足足40多分鐘,終于到達第一個工資發放點——一個王姓農民的院子里。

 

聽說淮安的法官來這里給農民們發工資,院子里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經過仔細核對身份后,這個點的57名農民工分別從法官手中領取了工資款。此時,已經11點了。領到工資款的農民兄弟一個都沒有走,爭相拖拉,非得讓法官們到自己家中吃中飯。

 

張樹維大聲地對著群眾喊話說:“鄉親們,你們的心意我們領了。因為還有多個點的1000多個農民兄弟等著我們去發工錢,我們必須抓緊趕過去呀,再見了!”鄉親們這才松開雙手,依依不舍地與法官們一一道別。

 

到達下一個發放點,只見幾百個手拿身份證的人正心急地等著領錢呢。還沒吃中飯的法官們只能讓肚子受些“委屈”了,立即展開了新一輪發放工錢的各項工作。待領工錢的農民工全部散去,已過去了整整90分鐘。

 

在趕往下一個發放點的途中,張樹維從包中拿出了2只茶葉蛋,對同志們說:“我知道大家都餓了,但還是克服一下吧,這有2個茶葉蛋,哪個拿去先充充饑?”

 

第三個發放點,是泰興市馬甸鎮顧闞村村委會。發完最后一筆錢,已經下午4點了。法官們在一個集鎮上找了家小飯館,總算完成了遲來的“午餐”。回到淮安市區,已經是華燈四射的夜晚了。

 

為身處異地的農民工兄弟送去應得的血汗錢,張樹維和她的法官們,并沒有想得到什么回報。然而,老實憨厚的農民兄弟卻沒有忘記來自淮安清河法院的法官呀,這便出現了開頭的一幕。

 

“張庭長,我們能合個影嗎?”

 

“好呀!”回過神來的張樹維,當即和農民工兄弟并排站在一起。藍天白云下,莊嚴國徽前,定格了一幅如此美好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