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今年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學習會議上,習總書記明確了司法工作的兩點要求,即公平與正義。而在審判實踐中,執法者往往只注重個案的公平合理,卻忽視了司法對社會正義的價值引領作用。

 

社會正氣是由無數正義的力量匯聚而成的,需要每一個社會組織與個人共同努力。近年來,無錫市濱湖區法院牢記司法為民宗旨,狠抓執法辦案第一要務,始終堅持"三個不"原則,真抓實干,為社會正氣匯聚了更多的司法"正能量"

 

不回避:"一切依照法律來辦"

 

20127月,濱湖法院陶福年副院長收到一封群眾來信,信中說道:張公祠一案在您和諸位法官的多方奔走下,與市房管局、法制辦等多部門進行協調,最終確認張公祠房產可歸我家族,得此喜訊,我們真的十分激動、興奮。我們回住處后,給家族人員與鄰居進行了傳達,大家都說我們碰到了好法官、好院長,這讓我們堅信依法維權,確能取得勝利……"

 

張公祠涉拆信訪糾紛歷時多年,最終在法院得以化解,張氏族人感激之情躍然于紙,贊譽法院"辛勞為民、執法楷模"

 

201010月,張氏族人張耕夫等將當地房管部門起訴至法院,要求返還其張氏一族祠堂的房屋拆遷款。

 

經查明,張氏先祖于解放前曾修建張氏祠堂一處,系張氏族人所共有之房產。解放后,當地房管部門接管了該處房屋,并負責管理至今。2009年,當地拆遷,該房屋作為公房被拆,其拆遷款也歸當地房管部門所有。

 

對此,張氏族人認為房屋應屬其族人所有,要求當地房管部門返還該筆拆遷款項。

 

該案因涉及張氏一族153名族人,部分族人散居海外,難以取得聯系,故法院無法對此進行立案。

 

"張氏一族已信訪長達兩年,在無處伸冤的情況下,來到法院進行求助,如果因為無法立案就此一推了之,必然讓張氏族人寒心,也違背了司法為民之宗旨。"為解決這一糾紛,陶福年副院長果斷決策,介入此案的調查之中。

 

通過查閱大量歷史檔案資料、走訪附近村民等方式,該院掌握了充分的證據,最終明確張氏祠堂屬私有家祠的所有權性質。

 

在此基礎上,濱湖法院又克服困難、頂住壓力,向上級部門進行匯報,由市政法委牽頭,協調市中院、濱湖區政法委、市房管局等相關行政、信訪管理部門共同參與商定了解決張氏祠堂問題的方案。

 

今年7月,在濱湖區政法委及法院主持下,當地房管所與張氏族人的5名代表正式簽訂了《房屋補償協議書》,40.86萬的拆遷補償款歸全體族人所有。

 

為表示對法院的感謝,張公祠派了5名家族代表送來錦旗與感謝信,張耕夫激動地說道:"立案無望,本以為此事已遙遙無期,沒想到法院能夠仗義執言,為我們主持公道,從你們身上,讓我們老百姓看到了法治國家的光輝未來。"

 

不縱容:"施罪必懲 除惡必盡"

 

保障民生、維護公共安全是法院義不容辭的任務。近年來,濱湖法院不斷加大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度,深入調研,總結經驗,將司法職能與民生焦點相結合,重拳打擊影響民生安全與社會穩定的違法犯罪行為。

 

20135月,無錫某保健品公司因不服工商管理部門對其作出的行政處罰,遂將該部門起訴至法院。

 

經法院查明,該公司售賣的保健品保質日期印刷有誤,僅有12個月的保質期被印刷成了24個月,整整延長了一年的保質時間。對此,該保健品公司認為其產品外包裝系委托另一家印刷公司代為生產,其本身并不知情,不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保健品公司的這一理由,卻并未獲得承辦法官的認同。

 

法官認為,就食品而言,安全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而作為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保證食品安全,對社會和公眾負責。

 

顯而易見,保健品公司對其產品并未盡到審核義務,而工商管理部門的處罰決定也合理合法,法院從嚴打食品犯罪的角度出發,維持了工商管理部門的處罰決定。

 

"司法的作用并不局限于對犯罪行為的打擊,更重要的是能夠體現一種正確的價值取向,并通過各種渠道,將這種司法的'正能量'加以傳播,在無形中形成對社會價值的引領,達到弘揚社會正氣的目的。"該院黨組書記、院長王春年向記者闡述了其對司法內涵的理解。

 

今年以來,該院針對食品安全、生態環境、企業誠信、暴力犯罪等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案件,進一步加大打擊查處力度,對違法犯罪行為絕不姑息縱容,并采取審判與宣傳并重的模式加以推進,使每一起典型案件同時成為具有教育引導意義的案件,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維護社會正義的隊伍之中。

 

不畏難:"把群眾利益放首位"

 

"請還我們的血汗錢"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今年9月,某公司70余名職工拉起橫幅來到當地鎮政府門口,要求公司老板支付拖欠的400余萬元工資款。

 

據了解,當地某知名企業因經營不善,連續多年虧損,老板眼看"無力回天",選擇攜款一逃了之,留下了諾大的一個"爛攤子"。公司200余名職工因拿不到工資款,遂集體到政府部門進行上訪討薪。

 

與此同時,部分債權人得知該企業倒閉情況后,欲強行拖走公司設備、原料等,與公司100余名職工發生對峙,雙方矛盾一觸即發。

 

事發突然,容不得有過多時間考慮,當地法庭庭長張勁松第一時間組織全庭人員,兵分兩路趕赴事發現場,提前介入兩起突發事件中進行調解周旋。

 

盡管現場已部署警力,但場面混亂,法官言辭略有不當,即有可能激化職工情緒,導致事態進一步惡化。在長達3個小時的協商、談判中,法官始終從大局出發,站在企業職工立場上加以勸解、說服,并引導大家通過法律途徑來化解糾紛、獲得薪酬。

 

原本劍拔弩張的氛圍,在法官和風細雨般的化解下,得到了緩解,200余名職工同意接受法院提出的化解方案,臨時推選出5位職工代表至法庭表達訴求,協商解決問題。

 

張勁松告訴記者,類似這樣的討薪糾紛,今年7月以來,法庭已經處理了3起,債務總額超過1.8億元,拖欠職工薪資涉及460余人。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短時間內涌入大量案件,對于僅有8名工作人員的法庭而言,無疑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但他們毫不畏難,齊心協力、有條不紊的做好立案與安撫工作,每天加班加點,抓緊完成企業財產保全、凍結等工作,通過告示、登報等方式及時、準確發布案件信息,公開案件進展情況。

 

下一步,法庭還將協同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對職工工資及企業債務統一協調處理,以妥善化解糾紛,保障各方當事人合法權益。

 

法庭扎實、嚴謹的工作作風不僅得到了破產企業職工的充分信任,也獲得了當地政府部門的高度評價,在維護地區和諧穩定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