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案看詐騙罪與盜竊罪的司法界定
作者:毛學文 發布時間:2013-11-07 瀏覽次數:862
2012年3月份,李某通過網絡聊天與陳某相識。在網絡聊天過程中,李某謊稱叫李成,是本市某醫療器械公司的銷售總監,并向陳某吹噓曾多次通過簽訂醫療器械合同幫助他人賺錢,從而騙取陳某的信任。2012年7月7日,李某謊稱自己成立一家醫療器械公司,以成立醫療器械公司需要300萬注冊資金為由向李某借款,并口頭承諾李某可以成為公司股東并分紅。2012年7月28日上午,陳某在李某的陪同下,一同到銀行將300萬轉入了李某醫療器械公司的驗資賬戶。次日,李某便向銀行工作人員咨詢將驗資賬戶款項退回個人賬戶所需手續及材料,并到會計事務所開具了驗資失敗的證明。當天中午李某約陳某見面,趁陳某不備,竊取了陳某保管的銀行卡、銀行手續等資料。李某隨后攜所竊取的陳某的銀行卡、銀行手續等資料至驗資銀行,以驗資失敗為由申請撤銷醫療器械公司的驗資賬戶,并將300萬驗資款轉入自己的個人賬戶。此后李某遂斷絕了與陳某的聯系。后經查明,李某用上述錢財購買了寶馬mini轎車、蘋果手機等物品。至案發,李某已將300萬元揮霍一空。
對于本案如何處理,有兩種不同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李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借款成立公司為由,騙取他人財物,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經構成詐騙罪。
另外一種意見認為:李某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故意,客觀上實施了秘密竊取行為,其行為構成了盜竊罪。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李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處竊取他人財物,其行為構成盜竊罪。
在現實生活中,詐騙罪與盜竊罪是兩種多發犯罪,二者在犯罪構成上非常相似。從犯罪構成要件來看,二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主觀方面均只能由直接故意構成,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的目的;犯罪主體均為一般主體;侵犯的客體均是公私財產的所有權。不同地方則表現為犯罪客觀方面,這也正是區分詐騙罪和盜竊罪的關鍵所在。在詐騙行為和盜竊行為交織的時候,可以將“被害人的財產損失是否由其處分行為所導致”作為犯罪行為定性的標準之一。如果被害人的最終財產損失是由于自己的處分行為,則行為人構成詐騙罪,反之則以盜竊罪論處。
本案中,李某將陳某的錢財肆意揮霍用來購買轎車、手機等貴重物品的行為,足以反映其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錢款的故意。但在李某向陳某提出借錢用于公司驗資后,陳某雖主動將300萬元轉入李某公司的驗資賬戶,但這一過程始終處于陳某的監督之下。并且,陳某為防意外,直接拿走了轉走燕子賬戶欠款所需的銀行卡、銀行手續等資料。因此,陳某在其所保管的銀行卡、銀行手續等資料被盜前,并未喪失對300萬錢款的實際控制。李某是通過秘密竊取的行為獲得陳某的銀行卡、銀行手續等資料,并最終從銀行驗資賬戶轉走錢款。陳某喪失欠款的行為并不是自己的處分行為所致,而是李某通過竊取行為所得的。根據《刑法》第265條及分則的相關規定,李某實現其非法占有目的的關鍵行為系盜竊而非詐騙,應當以盜竊罪追究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