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還在窯廠里做搬運工時,蘇勝忠就夢想做一名人民法官。25年來,他先后在大垛、唐子、戴窯等三個已相繼撤并的農村人民法庭,自詡為一個在基層追崇法治的“青春逐夢人”;調院少年刑事審判庭,時間不長就成為孩子們信賴的“法官大哥哥”;到民三庭辦普通民事糾紛,又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家事小娘舅”。可他一直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

                                                     

“處理民事糾紛既要講法理、道理,也要講情理。”

 

面對年均300多件的辦案任務,他不惜犧牲大量的時間,耐心地傾聽當事人的訴說,深入細致地做當事人思想工作,講清法理、道理和情理,用真情解開纏在當事人心中的""

 

年前,一例家庭析產案件交派到蘇勝忠手中審理。張氏老夫妻去世后,留下了一套房產。老大以長子名義不顧原先約定的“442”分配比例擅自將房屋租賃給別人,引來老二、老三不服并訴至法院。面對這樣一件“家務事”,他敏銳地感覺到該案不僅僅是一件析產糾紛,更反映出一個人在親情、倫理道德與財產利益之間如何取舍、利益如何平衡的問題。經過大量調查,蘇勝忠得知兄妹三人原本很和睦,問題出在老大的愛人身上,認為自己家付出比另外兩人多。

 

為了挽回這段彌足珍貴的親情,蘇勝忠多次約見當事人交談,不失時機地對當事人進行法律宣傳、親情教育。“想想,如果父母知道走后你們兄妹為了一套房子鬧成這樣,會有多難受?”“你們弄成這樣,對得起父母嗎?”一次又一次的苦口婆心,一次又一次的推心置腹,老大終于意識到房屋有價、親情無價,甚至做起了妻子的思想工作,最終爽爽快快按照原先約定分配房產,與老二、老三握手言和。

   

“做民事法官要坐得下來,聽得進去,才能審個明白。”

 

民事審判工作辦理的多是家長里短的瑣事,不過事情雖小,但卻與當事群眾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蘇勝忠常說:“做民事法官,一定要心無旁騖,不僅要有恒久的耐心,培養傾聽的能力,在審理的過程中,還得保持敏銳的洞察力。”

 

2010年,蘇勝忠承辦了一起遺棄案件。案件的自訴人老劉因身患嚴重腎病,每周需去醫院血透兩次,加之其妻長期在外打工,對老劉缺乏一定的關心,長此以往老劉便產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他認為自己生存時間也不長了,對生活越來越絕望,漸漸流露出要與妻子及其家人同歸于盡的想法。當蘇勝忠得知老劉的妻子已提起離婚訴訟時,他立刻意識到這可能會成為引發老劉情緒失控的一個導火索。于是,他連夜趕到老劉的家中,耐心聽取雙方的意見,對雙方進行苦口婆心的規勸,這才及時阻止了一場悲劇的發生。

 

然而,由于老劉一直放不下生理與心理上的雙重包袱,一直揚言事兒沒完,多次對妻子進行威脅。蘇勝忠得知情況后,十分慎重,并與多年辦理離婚案的老法官來到老劉家中,講人情、說倫理,擺事實、道法律,雙方當事人終于被蘇勝忠的耐心和執著感動,老劉消除了厭世情緒,重新燃起了生活希望,劉妻也意識到平時對老劉照顧較少,在離婚時給予了相應的經濟補償。就這樣,一起極有可能釀成命案的案件在蘇勝忠的努力下,終于圓滿結案,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有那么多案件等著辦,哪有心思休息啊!”

 

蘇勝忠是工作上的“拼命三郎”。多年來,他從未因本人生病或者家務事而影響過工作,將整個心思都放在了案件上,甚至連吃飯時、睡覺前都在考慮案頭糾紛如何處理。

 

由于長期超負荷工作,他常常感到頭昏眼花,有時兩、三個小時的庭審下來便大汗淋漓。庭長勸他工作悠著點,該休息的還是要休息,他卻說:“我手頭有那么多案件,有那么多當事人在等著我處理糾紛,我哪有心思休息啊!”

 

對自己漠不關心,對家庭他也少了一份細心。民三庭案件量大且案情繁瑣,平時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家里的事全靠妻子一個人。有次年邁的父親在家突然發起了高燒,妻子哭著將電話打到單位要他立即回家送父親去醫院,老父親在電話里嚷嚷著要見兒子。面對無助的家人和繁重的審判任務,他選擇了后者。他在電話中對妻子說:“我上午還有兩個離婚案件要開庭,我承諾了當事人,我不能失約。而且這兩個案件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很有可能激化矛盾。你先帶爸爸去醫院看看,我一開完庭就趕過去。”為此,他的妻子經常責怪他“無情無義”,但他總是報之一笑。

 

“生活可能是苦的,也可能是甜的,但絕不可能是無味的”。蘇勝忠一直認為自己雖然身為一名法官,但同時也是一個普通的人,多年辦案的體會讓他能夠理解普通群眾打官司的不易,因此,他總是想盡己所能地為普通人多辦事、辦好事,這也正是他生活的追求所在,而生活也用豐厚的褒獎回饋了他:自2007年下半年開始辦案以來,有3年案件調撤率達100%,辦理的近百起自訴刑事附帶民事案件中,僅判決兩起,所判案件無一上訴,2012年辦案570余件,連續多年被評為院“調解能手”,今年初又被省高院授予“省調解能手”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