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法院:走群眾路線 建親民法院
作者:余嫚 發布時間:2013-10-16 瀏覽次數:1801
“讓司法深入到群眾中去,讓群眾走進司法中來。”這是淮安市清河區人民法院在實踐群眾路線活動中,一貫堅持的指導思想。近幾個月來,該院受到中央、省(市)正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啟示,從規范和加強法院工作入手,以不斷滿足基層群眾司法需求為取向,讓司法親近群眾,讓群眾了解司法,著力打造讓群眾信得過的親民法院,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服務為了群眾
“我的閨女都不養我,我只能來找法院了。”2013年9月18日,農歷八月十四中秋節前的一大早,83歲的張老太便來到了清河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
原來張老太只有一個女兒,平時住在女兒家里,因與剛過門的外孫媳婦不合,認為外孫媳婦沒有照顧好她,便訴至法院。
“張奶奶,您的要求符合立案條件,我們將這個案件納入‘綠色通道’,優先立案、優先審理、優先執行,同時,鑒于您的經濟情況,您還可申請減、免、緩交訴訟費……。”訴訟服務中心的李娜法官在耐心聽完張老太的訴說后,一邊將一系列程序耐心地向張老太告知,一邊收下了張老太的材料。隨后,又扶著張老太來到了訴前調解辦公室。訴前調解法官立即給張老太的女兒、外孫打了電話。固執的外孫不愿意來法院,覺得外婆丟了他的人。清河區法院的訴訟服務中心和訴前調解的法官便一同陪張老太回了家,最終,在法官上門的調解下,一切誤會和矛盾得以化解,張老太的女兒和外孫認識到對老人的關愛過少,而張老太也原諒了他們,一家人得以團圓,過上美滿的中秋節。
據悉,清河區法院自09年率先成立訴訟服務中心以來,集“訴訟服務、糾紛分流、矛盾化解”三大類27項職能于一體。設置了立案、導訴、收退費、訴前調解、糾紛分流、法律咨詢、材料收轉、約見法官、司法救助、答疑釋明、司法鑒定、信訪接待、復印傳真等多個節點,為當事人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化解糾紛更加快速便捷,針對贍養、扶養、撫養、追索勞動報酬等特殊案件開辟“訴訟綠色通道”;配備飲水機、急救箱、報架等溫情設施。
普法惠及群眾
中秋節前,清河法院民三庭庭長張樹維帶領全庭干警到富強社區開展普法活動。
清河區的富強社區是外來務工人員集中較多的地區,張樹維庭長春節期間剛為1122名農民工討回了2100萬元的工資后,帶著自己剛總結出來的《農民工兄弟打工須知》來到了他們的身邊。
看到法官,大家都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詢問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法官們先為每個群眾發放了《打工須知》后,又耐心地將《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對他們進行普法宣傳,解答他們提出的實際問題,并為他們發放法律書籍和便民訴訟卡。
“做好群眾的矛盾化解工作,不能照本宣科講法律,還要講究‘草根’智慧,老百姓的官司、矛盾糾紛不一定案值標的有多大,他們之所以走上訴訟有時候僅僅是為了爭一口氣,我們除了向他們宣傳法律知識外,還要把‘官方語言’、‘官方做派’換成群眾信服和感受得到的‘草根語言’、‘草根做派’,解決當事人之間的心結。”返回的路上,張樹維深有感觸地說。
監督依靠群眾
“現在開庭。”2013年10月10日,在莊嚴的法槌聲中,一起盜竊案在清河法院開庭,旁聽席上座無虛席,來旁聽案件的既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有普通的群眾代表。
在庭審調查和辯論過程中,旁聽席上清河區人大代表陳天興不時在本子上進行記錄。
“我要將庭審中法官的行為是否規范,以及我對這個案件的看法記錄下來,按照慣例,庭后應該還有一個座談會,專門聽取我們的意見。”陳天興代表告訴筆者。
在隨后的座談會上,來自各個層面的群眾代表共向清河區法院提出了相關意見建議5條,從不同的角度與視野對該案談了自己的感受。
“每月10號是我院的開放日,我們在前3日便發出了邀請函和開庭公告,目的就是讓廣大群眾現場監督法官的司法行為,這樣的活動我們已開展了50多次,‘法院開放日’將是我們接受群眾的監督的一項重要的長效機制。”該院黨組書記、院長盧正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