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瑕疵出資法律問題研究
作者:丁丹偉 發布時間:2013-10-09 瀏覽次數:1346
摘要:公司是商事活動重要的參與者。出資不僅是公司存續的前提,也是公司對外承擔責任的保障。然而,在實踐中,瑕疵出資現象十分嚴重,嚴重破壞了市場的秩序。瑕疵出資,是指股東違反出資義務,未按法律規定或公司章程約定繳納出資,或事后抽逃出資的行為。在瑕疵出資法律問題研究中,瑕疵出資的概念和分類、瑕疵出資股東資格的認定及其權利限制,瑕疵出資股東的民事責任等問題一直是理論和實踐中的重點問題。對于瑕疵出資法律問題,《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若干規定(三)》做了較為全面的補充規定,因瑕疵出資行為而產生的法律制度逐步臻于完備。
一、股東瑕疵出資概述
(一)股東出資義務
公司法中的資本又稱股本,指由公司章程確定并載明的,全體股東出資構成的財產總額。 出資是股東對公司的一項重要義務,是公司得以設立、存續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更是公司對外承擔債務的總擔保。
關于股東出資義務,學界有不同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
1、約定義務說
此觀點認為,股東出資行為屬于一種契約行為。大陸法系學者通常認為,認購股份是認股人與公司所締結的入社契約行為。英美法系學者則認為:"認購股份是一種表示愿意購買一個公司當時尚未發行的特定數量的股份并支付價款的要約,與公司的配股行為一起構成了完整的契約關系"。 我國也有學者持相同觀點,他們認為,股份認購是一種以取得股東資格為目的的入社契約。其他國家的公司法也認為,出資行為只是股份認購人對其契約義務的實際履行。
2、法定義務說
此觀點認為,股東出資是一種公司法上的法定義務,主要理由是:第一,股東履行出資義務根源于公司法中對股東有限責任制度的規定,是股東享有股權的對價。因為公司法的規定具有法定性,故股東出資是一種法定義務。第二,股東出資關系到多方面的利益,出資一方和接受出資一方不得協議免除股東的出資義務,因此出資行為具有法定性。第三,采用這種學說,有利于因股東瑕疵出資而受到侵害的債權人、股東及公司,直接獲取相應的法律救濟。
3、并存說
此觀點認為,出資行為是依照公司法、公司章程、發起人協議等交付財產的行為。瑕疵出資,在公司成立之前,屬合同法上的違約行為;在公司成立之后,則屬公司法上的侵權行為,公司有權向該股東及其他發起人股東要求履行出資義務或填補出資,并要求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本文認為,一方面,由于出資行為是一種契約行為,因此,瑕疵出資具有違約的性質;另一方面,我國《公司法》對股東出資方式、期限、出資程序以及違約責任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因此,瑕疵出資也具有違反法定義務的性質。
(二)股東瑕疵出資
瑕疵出資,是指股東違反出資義務,未按法律規定或公司章程約定繳納出資,或事后抽逃出資的行為。根據行為方式的不同,瑕疵出資可以劃分為虛假出資、抽逃出資、出資不足、出資不實、遲延出資。
虛假出資,是指以欺詐手段取得公司股權而未支付相應對價的出資行為,往往涉及到驗資機構的責任。虛假出資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第一,用虛假的實物資產證明騙取驗資報告;第二,以工業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出資,但未辦理財產權轉移手續;第三,工業產權、土地使用權等的實際價額顯著不足,存在欺詐故意;第五,設立公司時,為了應付驗資,將款項短期轉入公司賬戶后又立即轉出,公司未實際使用該款項進行經營。
抽逃出資往往與虛假出資相混淆,其相同點在于出資人都采取欺詐手段獲得不正當利益,其區別在于:虛假出資發生在公司成立前,而抽逃出資發生在公司成立以后。抽逃出資的表現形式主要有:第一,公司成立以后,股東為逃避經營風險強行將出資轉出;第二,沒有正常業務往來而制造虛假交易,將出資返還股東;第三,用借款出資,公司成立以后,將出資抽回用于償還債權人;第四,公司成立以后,將已辦理產權轉移手續的工業產權、土地使用權等無償或以不合理的低價轉讓給他人。
出資不實,是指股東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價額。《公司法》第27條規定:"對作為出資的非貨幣財產應當評估作價,核實財產,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價"。然而,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非貨幣財產的價額可能在出資后一段時間內有所浮動。因此,判斷是否構成出資不實應當以"評估時的市場價值"為準。另外,非貨幣財產的價額要"顯著低于"公司章程規定價額,相差不大的不能認定為出資不實。
現行《公司法》規定公司資本可以分期繳納,所有股東的首次出資額不能低于注冊資本的20%,也不能低于法定注冊資本的最低額,剩余部分由股東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兩年內繳足。對于未繳納的出資額,如果不能補足,就會導致出資不足;如果沒有及時補足,就會導致遲延出資。《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若干規定(三)》(以下簡稱《若干規定(三)》)規定,認股人延期繳納股款給公司造成損失的,公司可以請求該認股人承擔賠償責任。
二、瑕疵出資股東資格
(一)股東資格認定的通用標準
股東資格,是指股東對內對外所顯示出的,與公司相關的身份或者地位,是股東行使權力、承擔義務的前提。我國《公司法》并未對如何認定股東資格予以明確規定。司法實踐中,采取審查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來判定股東的資格。通常認為,影響公司股東資格的關聯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是投資人互相結合共謀發展的契約,是股東資格認定的原始證據,其對公司以及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都具有約束力。我國《公司法》規定,股東姓名或名稱是公司章程的必要記載事項,遺漏無效。股東簽署并經工商登記的公司章程,對內部來說,是確定股東資格及其權利義務的依據,具有對抗股東約定的效力;對外部來說,是第三人判斷股東資格的依據,具有公示的效力。可見,記載于公司章程是取得股東資格的最關鍵證據。
2、工商登記
公司自取得工商部門頒發營業執照之日起成立,但是,對于工商登記與股東資格之間的關系,理論界觀點頗多。韓國學者認為:"進行設立登記的同時,設立中公司被消滅,設立中公司取得的權利和義務當然由設立后的公司來繼承,股份認購人也因此成為股東"。 此種觀點認為,股東資格的認定以登記文件為標準,股東的姓名或名稱記載于注冊登記文件中,就可以認定具備股東資格。
3、股東名冊
股東名冊,是指公司成立之后為了顯示股東權利而設置的登記帳簿。許多國家的法律都認為,股東名冊具有授予股東資格的法律效力。有的學者認為,股東名冊是確定誰可以無舉證的主張股東權的"形式化資格的證據"。在公司內部關系中,股東名冊并不能反映股東的真實情況,但可以作為股東證明其資格的表面證據。當然,在有其它證據反證時,記載于股東名冊的股東資格可以被否定。另外,未刊載于股東名冊的股東也并非當然不具備股東資格,在公司拒不進行股東登記、登記錯誤,未置辦股東名冊時,則不能成為否認股東資格的理由。
4、出資證明
出資證明,是指公司成立以后向股東簽發或交付的,用于證明股東出資和持有股份的憑證。出資證明在有限責任公司表現為出資證明書,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表現為股票。關于出資證明的效力,我國《公司法》沒有明確規定。韓國學者認為:"股票同樣具有推定效力,但這種推定不同于股東名冊對股東資格的推定,而是一種物權的推定,即股票的持有者被推定為適法"。 也有學者持此觀點,認為出資證明僅僅是物權性憑證,證明投資人是股份的合法持有者,不能證明其與公司存在成員關系。
(二)瑕疵出資股東資格認定
股東資格的認定是公司法案件審理中經常涉及的問題,股東資格存否直接決定其股東權利的存否。對于瑕疵出資股東資格的認定,學界有以下不同的觀點:
1、否定說
該學說認為:對公司進行出資是股東取得股東資格、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基礎,瑕疵出資人不具備股東資格。在早期瑕疵出資股東資格理論研究中,這種觀點占有一定的主導地位。基于資本制度在現代公司制度中的重要性,持該學說的學者認為在瑕疵出資的情況下,公司是否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有待商榷。而瑕疵出資股東在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的情況下,對公司構成根本違約,因而無法取得股東資格。
2、肯定說
近年來,肯定說逐步得到支持。該學說認為:瑕疵出資并不影響股東資格。"股東是負有出資義務的人,但卻不一定是已實際出資的人,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并不改變其已有的股東資格。" 瑕疵出資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是只要其可以提供公示文件,證明其已經辦理登記手續等,即可獲得股東資格,即使因為虛假出資等原因導致公司營業執照被吊銷,依據相關法律也并不會直接否定股東的資格。在美國 1969 年《標準商事公司法》中,大多數州已經取消限定最低注冊資本的規定,即使是依據那些仍舊限定最低資本限額的州的立法,當出現瑕疵出資的情況時,并不會直接導致公司人格被否認,而只需要對尚缺的資本承擔連帶責任即可。
3、有限資格說
該學說綜合了肯定說與否定說的部分理論,認為股東資格的取得不需要出資人完全履行出資義務,只要提供相關證明文件即可。同時,瑕疵出資的股東資格并不能與完全出資的股東資格相等同。該學說承認瑕疵出資人可以取得股東資格,但對其股東權利進行一定的限制,即所謂的"有限資格"。事實上,有限資格說混淆了股東資格與股東權利,其本質仍然是肯定說。該學說以承認瑕疵出資人的股東資格為前提,其限制的并非股東的資格,而是股東的實際權能。
縱觀國外立法,無論是采用授權資本制的國家還是采用法定資本制的國家,均未將出資規定為取得股東資格的必備要件。我國《公司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中也并未規定瑕疵出資者無法取得股東資格。認為瑕疵出資股東具有股東資格,理由如下:
首先,股東資格的取得與實際出資之間并不具有必然的對應關系。股東資格分為原始取得與繼受取得,因轉讓、繼承、贈與、公司合并等方式取得公司股份的,屬于股東資格的繼受取得,在此情形下不需要出資。第二,我國《公司法》實行注冊資本分繳制,在部分股東繳足了首次出資額的情況下,即便其他股東分文未繳也可以合法取得股東資格。在非適法狀態下,我國《公司法》通過瑕疵出資人的補繳責任和違約責任承認其股東資格。第三,承認瑕疵出資者的股東資格是追究瑕疵出資責任的前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及司法解釋的規定,瑕疵出資股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包括對公司的資本充實責任、對其他股東的違約責任以及對公司債權人的補充賠償責任等。而以上責任的承擔都是以承認瑕疵出資者的股東資格為前提的。
三、瑕疵出資股東的權利限制
股東資格是股東身份的象征,是股東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基礎,而股東權利是股東基于其資格而享有的權利。取得股東資格并不意味著必然享有完整的股東權利。只有當條件完全成就時,股東權利的全面行使才沒有障礙。
(一)權利限制的原因
關于瑕疵出資股東的股東權利是否應當受到限制,理論界一直存在著爭議。有的觀點認為,瑕疵出資者的股東資格雖不受影響,但其股權應受到限制;也有觀點認為,既然承認瑕疵出資股東的股東資格,那么對其股權就沒有理由加以剝奪或限制。本文認為,對瑕疵出資股東的權利應當進行限制,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股東權能基礎之原因
股東的出資是公司存續及經營的基礎,也是公司對外承擔責任的基礎。如果對瑕疵出資的股東權利不進行限制,那么瑕疵出資者便可以享有與足額出資者相等的權利,這是對"股東權能的取得以出資為基礎"這一法理的極大違背。
2、股東平等原則之原因
股東平等原則,是指股東在基于股東資格而發生的法律關系中,應按其持有的股份的性質或數額享有平等的待遇。它包含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形式上的平等,即股東應按持股比例平等的享有對公司的權利;另一層含義是實質平等,股東按照其身份平等的享有對公司的權利,不得在股東間制造人為的不平等待遇。股東平等以資本而非股東為衡量標準,因而,"股東平等原則在公司的具體運作中實質上體現為資本平等原則,即以資本平等的運作方式實現股東平等的要求"。 如果瑕疵出資股東不受限制的行使股權,違反了股東平等原則的標準。
3、誠實信用原則之原因
誠實信用原則是民商事領域中的帝王條款,是確定股東權利大小及如何行使的重要準則。瑕疵出資者違背了其對于公司的出資義務,既是一種違約行為,也是出資者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體現。因此對瑕疵出資者的權利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不僅符合誠實信用原則的根本要求,也有利于促進商事交易安全和保護權利人的利益。
4、利益平衡之原因
股東瑕疵出資,使公司資本不能到位,是對公司財產權利的侵犯;同時,公司、其他股東、債權人三者的利益具有一致性,公司利益受到侵害,其他股東的利益必然受到侵害,債權人的利益也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出于利益衡平的需要,一方面應賦予公司、其他股東和債權人等利害關系人相應的權利,另一方面也要限制瑕疵出資股東行使權利。
(二)瑕疵出資股東的具體權利限制
如何對瑕疵出資股東的權利進行限制,我國現行法律中并未明確規定。但是,通過分析相關法條,在立法層面上,我國采取以實繳出資為依據的總體思路限制瑕疵出資的股東權利。
1、股利分配請求權
股利分配請求權,是指股東基于其身份和地位所享有的請求公司向自己分配股利的權利。公司資本,從廣義上來說由股權資本、債券資本與公司自生資本組成的。股權資本與債券資本分別來源于股權融資與債券融資,自生資本則是公司經營過程中積累的資本。而狹義的公司資本即指股權資本,也即公司成立時由股東出資所構成的公司財產的總和。由此可知,出資不僅是公司設立、經營的基礎,更是股東享有其股東利益分紅的基礎。
根據我國《公司法》第35條的規定,股東應當按照實繳出資比例分取紅利,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有權優先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也就是說,有限公司股東的分紅權與新增資本優先認股權按照實繳出資比例行使,并非認繳出資,瑕疵出資股東的股利分配請求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
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是指股東在公司清算時對于公司的剩余財產所享有的請求分配的權利。公司財產是對債權人的責任財產,為避免因公司解散而對債權人構成損害,清算時必須先清償債務再向股東分配剩余財產。在股東瑕疵出資的情況下,如果允許其享有完整的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對于其他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是不公平的,特別是在股東未出資的情況下。我國《公司法》第187條規定,對于公司的剩余財產,"有限責任公司按照股東的出資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東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
3、新股優先認購權
新股優先認購權,是指為了維護有限公司的人合性及穩定性,股東在公司新增資本時,得以優先于一般投資者認購新增資本的權利。在公司新增資本時,公司及其他股東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有理由懷疑瑕疵出資股東能否完全履行新認購股權的出資義務。因此,對于瑕疵出資股東的新股優先認購權進行限制是合理的,一方面維護了公司的穩定及其他股東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起到了促使瑕疵出資股東盡早履行出資義務的作用。
另外,股東在轉讓股權時,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所享有的優先購買權也是依據同樣的法理。我國《公司法》第72條規定,兩個以上股東購買時,通過協商確定購買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轉讓時各自的出資比例行使優先購買權。
4、表決權
表決權,是指股東就股東會議的議案進行表決的權利。表決權在股東各項權利中居于顯著地位,關系著股東選擇管理者,參與公司重大決策,公司合并、分立、任免高級管理人員等重要事項。根據我國《公司法》第43條的規定,表決權的行使以股東的出資比例為依據,但對于"出資比例"的界定,理論界有不同觀點:
一是實繳說,即應當按股東的實繳出資行使表決權。該學說認為:"表決權與知情權、提案權、訴權不同,具有可分性。不具有可分性的股權由股東必然享有,而具有可分性的股權則只能由股東按實際出資比例享有。" 二是認繳說,即按照認繳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該學說認為,表決權來源于股東資格的取得,而非出資的繳納;同時,公司法也并未明確規定按實繳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三為折衷說,該學說認為,既不應絕對按照認繳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也不能絕對按照實繳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應當區分不同的情況處理。
本文認為,瑕疵出資股東的表決權僅可以在其實際出資的范圍內行使,但對于分期出資下尚未出資的股東,其表決權卻不應受到限制。一方面,瑕疵出資是一種違反法定或約定出資義務的行為,而分期繳納出資卻是一種法律允許的合法行為。另一方面,瑕疵出資大多數為主觀上存在過錯,是一種惡意行為;而在分期繳納出資期間,某些股東雖然沒有完全繳納出資,但其主觀上并不存在惡意,而是一種合法行為。因此,瑕疵出資股東的表決權與分期繳納出資股東的表決權并不相同。"不能從瑕疵出資股東表決權應受限制推理出分期繳納出資股東的表決權也應受到限制,從而得出其應按實繳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的結論。"
5、股份轉讓權
關于瑕疵出資股東的股份轉讓權,理論界一直存在著爭議,包括限制股權轉讓,部分限制股權轉讓和不限制股權轉讓三種觀點。《若干規定(三)》對瑕疵出資股東的股份轉讓權做了明確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即轉讓股權,受讓人對此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公司請求該股東履行出資義務、受讓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公司債權人依照本規定第十三條第二款向該股東提起訴訟,同時請求前述受讓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由此可見,立法規定更傾向于在轉讓方與受讓方承擔連帶責任的前提下,允許瑕疵出資股東轉讓股權。"如果受讓人的收購行為發生在其已經認識到受讓的股權是有瑕疵的,或者其沒有這樣的認識但未支付合理的對價,那么瑕疵股權轉讓合同是有效的。因此,轉讓人和受讓人應當對瑕疵出資的相關利害關系人共同承擔支付價款的責任。"
四、我國瑕疵出資股東的民事責任
(一)對其他股東的責任
瑕疵出資股東對其他股東的民事責任,主要表現為是否應該向足額出資股東承擔違約責任。有的觀點認為,在公司成立之前,瑕疵出資屬于違約行為,足額出資股東有權向瑕疵出資股東請求承擔違約責任;在公司成立之后,瑕疵出資則屬于侵權行為,公司有權向瑕疵出資股東和其他發起人股東要求履行出資義務或者補足出資。也有學者認為:"在公司成立之后,瑕疵出資股東應基于公司章程,直接向公司承擔違約責任,而不是向足額出資股東承擔違約責任"。 各國公司法大多認為:"股東出資義務屬于一種契約義務,股東不履行出資義務的法律責任可比照債的不履行的一般原則處理"。 我國《公司法》第28、84條明確規定了有限責任公司和以發起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股東瑕疵出資的違約責任。
對于有限責任公司而言,公司章程是股東互相結合共謀發展的契約,體現了股東之間的共同意志,股東瑕疵出資應當依照公司章程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依據《公司法》的要求,公司章程中應當記載股東的出資方式、出資額和出資時間,并且應當由全體原始股東簽名、蓋章。基于公司章程的契約性,不論公司是否成立,足額出資的股東都有權追究瑕疵出資股東的違約方的責任。
對于股份有限公司而言,發起人協議是必備的法律文件,股東瑕疵出資,應當依照發起人協議或公司章程承擔違約責任。公司章程中包含發起人協議的內容時,可以依照公司章程追究瑕疵出資股東的違約責任。如果公司章程中沒有包含發起人協議的內容,依照意思自治的原則,即使公司成立后,也不能一概否認發起人協議的效力。此時,應當允許足額出資的股東以協議的內容追究股東瑕疵出資的違約責任。通常認為,只要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存在瑕疵出資的行為,不論其是否具有過錯,都應當對足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
(二)對公司的資本充實責任
資本充實責任,是指當公司注冊資本與實際資本嚴重不符時,為了維持資本的充實,公司對瑕疵出資人以外的其他主體主張的一種連帶賠償責任。設定資本充實責任的目的在于保障公司獨立的財產權不受侵犯,維護股東之間的誠信,保障債權人的利益。資本充實責任不僅要求股東對自己的出資義務承擔責任,而且還要求其對公司的資本充實相互承擔擔保責任。
《公司法》對資本充實責任的規定主要體現在繳納擔保責任和差額填補責任,規定較為簡單。《若干規定(三)》補充了資本充實責任的主體,從最初的由設立股東承擔到瑕疵出資受讓人、協助抽逃的董事等承擔連帶補償責任。
第一,發起人的資本充實責任。《若干規定(三)》第13條第3款規定,股東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公司或股東如果向瑕疵出資股東主張差額補繳責任,發起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
第二,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實際控制人的資本充實責任。《若干規定(三)》第13條第4款、第14條第1款規定,股東在公司增資時虛假出資,有過錯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對虛假增資人的瑕疵出資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公司成立后股東抽逃出資的,若是其他股東、董事或高級管理人、實際控制人予以協助,對于抽逃的出資對公司承擔連帶的資本充實責任。
第三,其他外部主體對于公司的資本充實責任。《若干規定(三)》第15條規定,第三人代墊資金協助發起人設立公司,雙方約定在驗資或者公司成立后將該資金抽回償還給第三人的,相關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連帶承擔由此而產生的相關責任。
第四,受讓人對于公司的資本充實責任。《若干規定(三)》第19條規定,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即將股權轉讓,受讓人對此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公司可以請求該股東履行出資義務、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
(三)對公司債權人的責任
我國《公司法》規定了股東瑕疵出資對公司、其他股東承擔相應的責任,卻沒有規定對公司債權人的責任,《若干規定(三)》做出了補充規定。
第一,發起人對債權人的連帶責任。《若干規定(三)》第13條第3款規定,股東在公司設立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相關權利人可以請求公司發起人與被告股東承擔連帶責任。
第二,公司股東及其他管理人員對債權人的連帶責任。《若干規定(三)》第13條第4款、第14條第1款規定,股東在公司增資時虛假出資,有過錯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對虛假增資人的瑕疵出資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公司成立后股東抽逃出資的,若是其他股東、董事或高級管理人、實際控制人予以協助,對于抽逃的出資對公司承擔連帶的資本充實責任。
第三,第三人對債權人的連帶責任。根據我國《公司法》第208條,承擔資產評估、驗資或驗證機構提供虛假資料的,因過失提供有重大遺漏報告的,因出具的評估結果、驗資或者驗證證明不實給債權人造成損失的,在其評估不實金額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受讓人對債權人的連帶責任。《若干規定(三)》第19條規定了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在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即轉讓股權時,受讓人知情時,對此承擔連帶責任。
(四)對現存責任制度的評析
我國《公司法》在2005年重新修訂,此次修訂肯定了欺詐性出資的民事責任,但是對于其規定較為籠統。而《若干規定(三)》則在這一方面做了補充和修正,打破了我國法律過去對于瑕疵出資民事責任語焉不詳的局面,具有很大程度的進步。
《若干規定(三)》的進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規定了瑕疵出資限權和失權的法律后果,使公司、股東在保護公司資本權益方面擁有更多的主動權。第二,擴大了資本充實責任的主體范圍,將受讓人、協助抽逃出資的管理人員和存在惡意的第三人納入其中,有利于保持公司的資本充實,有效遏制目前瑕疵出資泛濫的情況。第三,規定抽逃出資的相應法律責任,打破了現行公司法中只有禁止性規定的局面。最后,《若干規定(三)》使得瑕疵出資股東的差額補充責任、債權人的利益保護責任、其他主體的資本充實責任等責任體系初步形成。
在制度設計上,《若干規定(三)》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首先,在瑕疵出資人承擔差額補充責任的范圍方面,規定過于狹窄。僅規定瑕疵出資人承擔瑕疵出資額加付銀行同期利息,與直接損害結果不相符。由于違法成本比較低,因此這種規定不能起到遏制瑕疵出資行為的目的。第二,對于爭議激烈的瑕疵出資股權轉讓協議效力等問題并沒有做出明確規定,不利于善意受讓人利益的保護,也不利于統一各地法院的態度。最后,《公司法》在瑕疵出資民事責任制度方面規定較為籠統,缺乏判定標準,舉證責任分配制度和民事責任抗辯制度等仍然空白,加大了各地法院對于法律的適用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