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各種新類型的法律糾紛不斷涌現,法院受理的疑難復雜案件日益增多,審判壓力逐漸加大,司法公信力缺失的問題愈發嚴重。與此同時,新聞跟帖、博客、微博等新興網絡平臺相繼出現,為涉法事件的傳播和討論提供了更加寬廣、自由的空間,其中還不乏少數別有用心的人惡意炒作,將普通案件演變為社會事件,司法公信力建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然而,公信力之于司法猶如信仰之于法律,缺少公信力的司法維護不了法律應有的權威,這也正是黨的十八大把“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一項新要求的題中之義,加強司法公信建設,已然成為人民法院在新的歷史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

 

法院“一手托兩家”的特點決定了其與其他國家權力相比,讓利害關系互相對立的雙方當事人都信服裁判結果的過程會更加艱難,特別是敗訴一方,難免會認為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對待。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司法公信力的減弱無疑是多方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法官司法能力的不足。隨著招錄門檻的提高和業務培訓的增加,當前法官的工作作風和工作規范化程度都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在當事人較為關注的庭審程序規范、釋法說理清晰、司法作風嚴明等方面還不到位,甚至還存在工作方式簡單、粗暴的問題。二是公眾法治意識的欠缺。改革開放以來,公眾的法律意識、權利意識有了顯著提高,但規則意識、義務意識仍舊缺乏,多數人將法律視為工具,價值理性日益弱化。較為典型的就是諸多網絡事件中,成千上萬跟帖的網民在不了解真相的情況下習慣性地斥責“司法不公”。三是溝通渠道的不暢。網絡輿論和現實的巨大落差與信息傳遞的不對稱有著極大的關系,目前,仍有一些法院忽略了微博、網站在傳遞司法理念、展示法院形象、把握社情民意、接受民眾監督方面的重要作用,沒有開通微博或者對網站、微博的信息更新遲緩甚至使其處于“半休眠”狀態,不能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法院如何在網絡環境下重鑄司法公信力,積極改善網絡輿情處置方法,是一個具有時代特征的新課題,更是一門必修課。一是抓好作風建設,以良好的司法形象促進司法公信。要從源頭上防止網絡輿情危機的發生,法官必須端正司法理念,改進司法作風,規范司法行為,努力提高審判質量,以公正、高效、廉潔司法的實際行動避免網民的無端猜測,消除合理懷疑,杜絕留言傳播,重塑法院、法官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二是注重司法公開,以司法公開促進司法公信。要加強法院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門戶網站,及時公布最新工作動態及便民服務舉措,結合典型案例開展網絡普法宣傳,提高民眾的法律素養。要認真完成“庭審三同步”和裁判文書上網工作,及時上傳依法可以公開的裁判文書,在增強法官辦案責任感的同時接受媒體和民眾的監督。三是建立良性互動,以司法民主促進司法公信。要清晰認識媒體的天然特性及其不了解司法的客觀情況,有效利用法院微博的交流平臺作用,主動與媒體和公眾接觸,及時回答他們關心的問題并解答疑惑,特別是對涉法新聞及時公布調查結果,澄清案件真相,糾正民眾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