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領導干部的政績觀
作者:成效東 發布時間:2007-09-17 瀏覽次數:2176
時下,按政績評價干部,已成了人們的共識,也許受其影響,不少領導上任伊始,就表現出了強烈的政績意識。對此,令人既喜更憂。喜的是為官者有一股干事創業的精神;憂的是有些領導在強烈的意識背后,往往潛藏著強烈的遷升意識,為政績而政績。說穿了,這些人把政績作為邀功請賞的籌碼,作為打開更高職務的敲門磚。透過如此的政績觀,讓人看到的是官場浮躁,無沉下去之誠意,有“速戰速升”之真心,通過快速創造的“政績”,達到隔幾年再上一個“新臺階”的目的。這種政績觀,與其說是為民,倒不如說是為己,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其實,政績這個東西,不少時候卻是“有意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唐朝的婁師德,為人敦厚寬恕,有個成語叫“唾面自干”,說的就是他的“故事”。他在與吐蕃接壤的隴右地區任諸軍大使前后達40多年,最后死在該任上。任職期間他并沒有刻意去追求政績,只是兢兢業業領著百姓屯田積谷而已,最后史書上對他的評價是:“恭勤不怠,民夷安之”。這個“民夷安之”,確實很了不起。當時李唐與吐蕃戰事不斷,在這種情況下,能做到讓兩境的百姓都安居樂業,那是很不容易的,只是他的這種政績是在無意求之之中實現的,或者說他的政績是很突出的。優秀共產黨人焦裕祿、孔繁森,他們去蘭考和西藏之前,似乎也沒聽到他們說到了那里要創造多少政績,而只是牢記要好好為老百姓辦事,做人民的好兒子而已。結果,他們的政績卻非常突出,人民把他們的英名永遠刻在了心坎上。
政績是什么?它的本質是為老百姓辦多少實事、多少好事。當大地的禾苗干旱得將要枯死時,政績就是那流向田野的徐徐清水;當洪水如猛獸般向人們撲來時,政績就是那壘起嚴防死守大堤上的一包包沙袋;當犯罪分子危及人民利益時,政績就是砸向貪官污吏以及形形色色流氓犯罪團伙的一記記鐵拳;當貧困還圍繞著人民群眾時,政績就是那設法讓老百姓口袋里慢慢多起來的一張張鈔票……。離開了為人民這個根本,政績至少說要大打折扣。
筆者始終記得毛澤東主席贊揚梅花時,有過這樣幾句詩:“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我以為為官者的政績觀就應該具有這樣的高風亮節:“待到山花爛漫時”??等到老百姓都富裕起來,“我在從中笑”,這才是共產黨人的政績觀,這才是為人民服務的真境界,至于領導干部自己的名利,不可去爭。“一飯膏粱頗不簿,慚愧萬家百姓心”,何況黨和人民還給了我們不菲的待遇,這已經就足夠了。再去他們面前炫耀那些所謂的政績,爭點什么功勞,怎么能拉得開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