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趕上和超過世界上先進國家,一直是中國共產黨人奮斗的目標。走符合中國國情、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但是,中國作為現代化的后來者,啟動的時間與西方發達國家有著200多年的巨大差距,因此無論在發展內容還是水平上都存在著不平衡性與時代落差。如何理智地認清這一落差,科學合理地確定現代化的目標?如何把握現代化的本質,切合中國國情及各區域發展實際,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這些是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然而,就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而言,只有科學發展觀,才真正實現了一次質的飛躍,取得了突破和超越。

一、現代化的解讀和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

現代化主要是指在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推動下,人們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以實現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從而引起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深刻變革的過程。具體而言,現代化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現代化是人類社會活動方式的根本和整體的轉變,是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飛躍和轉軌,是文明結構的重塑。第二,現代化的核心和基礎是工業化和經濟增長,是現代工業生產方式和工業生活方式的普遍擴散過程。第三,現代化是社會發展的綜合狀況,是涉及人類思想和行為的一切領域的復雜的變遷過程。第四,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繼續展開和深化的歷史過程。第六,現代化是一個進步的過程,但不是人類進程的最高階段。簡言之,現代化是以工業化為基礎的,經濟、政治、文化、人及自然的全面協調的發展過程。顯然,這與科學的發展觀有著內在的一致性。

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近代以來,人類社會對發展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經歷了傳統的發展觀到綜合發展觀再到科學發展觀的三個階段。傳統發展觀始于1718世紀的工業革命時期,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60年代。這一發展觀反映了工業革命的要求,強調的是物質資料的增長,把經濟的增長視為發展,以經濟增長作為衡量發展的唯一尺度。在這一觀點的指導下,社會出現了只有經濟增長而無社會整體發展的“有增長無發展的局面”。社會被簡單化了,人被物化并在人自己的視野中消失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問題的暴露,20世紀70年代以來,逐步形成了以追求整個社會綜合協調發展為內容的綜合發展觀。這一發展觀以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整體發展為價值尺度,強調社會各方面及人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之后,在綜合發展觀的基礎上又形成了以人為中心的科學發展觀。這一發展觀,突出強調了人的發展在整個社會發展綜合指標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和人的發展在社會發展中的根本價值尺度作用。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論述把握了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充分體現了黨的執政本質。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它強調社會發展以人為中心,一切從人的需要、利益和發展出發,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最高目的和最終價值取向。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是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統一,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統一。“全面”是指各方面都要發展,“協調”是指各個方面的發展要相互適應,“可持續”是強調發展進程的持久性、連續性和可再生性。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要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要注重實現各方的良性互動,要著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詣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二、科學發展觀: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當代中國各族人民矢志不移的奮斗目標。我們黨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總是根據實踐發展的要求,不斷調整和完善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豐富和發展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論。建國初期,我們黨提出了實現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和國防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和任務,確立了與之相應的現代化建設戰略布局。實行改革開放后,我們黨立足中國而又面向世界,提出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和任務,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特別是黨的十五大以后,我們黨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逐步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總的說,隨著實踐的發展,我們黨對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一步比一步更加合理,對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一步比一步更加深刻,由此也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論不斷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

  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揭示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本質與核心是以人為本。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以歷史唯物主義考察經濟社會發展,深刻指出:人類社會大體需要經歷三大發展階段???人對人的依賴、人對物的依賴、人自由全面的發展。這三大發展階段,形成了以神為本、以物為本和以人為本三大發展理念。資本主義之前的社會形態,基本上是以神為本,人們主要從虛幻的神靈那里獲取發展的價值與動力;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廣泛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以物為本的階段,生產關系及社會關系主要通過商品交易表現,人的本質掩蓋在物的交換之中;只有到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才真正進入以人為本的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目前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需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能完全超越人對物的依賴。但是,社會主義的性質和價值目標,決定了我們必然也必須把以人為本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理念,作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核心價值觀。科學發展觀堅持和體現了這一本質與核心,強調尊重人的主體價值、發揮人的主體作用、實現人的主體利益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始終堅持的原則和前提。

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規范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內涵與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片面的、單一的、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發展,不僅難以促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而且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隱患甚至災難。科學發展觀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的經驗教訓、積極吸收世界各國文明發展理念的基礎上,明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準則。全面發展,著重強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發展統籌兼顧;協調發展,著重強調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各種社會組織之間的協調和諧;可持續發展,著重強調發展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利益需求,而且要為后代人的發展創造廣闊空間和有利條件。這三方面之間既各有側重,又相互聯系。

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關鍵與目標是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科學把握發展的價值目標,是現代化道路選擇的關鍵因素。價值目標對于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以及各個方面的發展起著統攬全局的作用。社會主義社會是逐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這就決定了必須把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價值取向。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就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這兩個過程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地向前發展。

科學發展觀進一步闡明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科學方法是統籌兼顧、全面推進。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體化為實踐,就是統籌兼顧,即統籌全局、兼顧各方。只有統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發展,兼顧各方利益和需求,才能有效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在現階段,統籌兼顧,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三、結語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經驗和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把我們黨的發展思想精華進一步上升為科學發展觀,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最新成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才能不斷開創新局面。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使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又有了新認識。這個發展可概括為改革發展、開放發展、科學發展、穩定發展、和平發展、全面發展、人的發展。這七個方面是經過長期探索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這條發展道路,有力地保證和推動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力地保證和推動著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落實,有力地保證和推動著經濟社會發展向科學發展軌道轉變和又快又好地發展。科學發展觀,是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