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似乎很政治性的話題,我卻不得不以探究科學的態度進行審視,既而在追求和捍衛真理的層面,大聲高呼:這個提法該改改了!

什么提法?便是耳熟能詳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著名論斷。

為何要改?

且不說凡事皆變的簡單道理,一成不變故所不存,有生命的活的東西就是在變化中進位升級,演繹生死,演繹進化。據說連單一的元素也有衰變的周期。何況是某個時期的建設制度?

這個制度關乎國計民生,是根本性的方向決策,必須因時、因勢、因地權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曾經順應了時代潮流的要求,是中國特定時期治理和發展的必然產物。

狹隘的政治視角和階級斗爭理論極至地表現了建國初期共產黨人的幼稚,當空洞的口號難以填飽國民的肚皮時,有識之士就肩負著歷史的使命而有所作為,廓清視聽,指點迷津,把問題的癥結和要害擺在世人面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便呼之欲出。經歷了物質匱乏的人們其反應簡直就是條件反射性的:要生產,要建設。因此搞改革開放和抓經濟建設成為歷經動蕩的中國最根本的出路和唯一的選擇。鄧小平作為擔負領導中國建設的積極力量的代表,其思想涵蓋了歷史發展的內在要求,凝聚了泱泱億萬民心,動作指示有力,手筆氣勢恢弘,見識卓爾深遠,清晰的思路連同過去的威望,把他推到了領袖的應有的歷史地位。

解決生存問題成為時代的共識和首選。從鋼花四濺的車間到麥浪翻滾的田頭,人們汗水漣漣,而帶動和引導這一切的便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治國綱領。

這個口號極大地解放了全民生產力,國民生產總值在一度時期內持續飆升。生命煥發的活力以另一種形式表現出來,替代了某種精神狂躁癥和意識形態的竭斯底里,汗水取代了口水,復蘇和覺醒的力量頂破僵化思想、愚昧專制的覆蓋,生機盎然,扶搖直上。

人們終于走出物質匱乏的夾縫,大口吐納,很爽了一把。在得到更多實惠的同時,人們看到了生活的光明,也領悟到一個社會的制度,其優越性必然是具體的,可觸摸的,并非鏡花水月,更非某個人物或某個政黨的信誓旦旦和空洞說教。

鄧小平以其政治的成熟和思想的睿智吐納時代風云,縱橫捭闔,他的領袖風度體現在對思想解放的吶喊和民族與世界關系的準確定位上,廣闊的眼界和寬厚的胸懷是他領袖個人的,最中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改革和開放注定成為這個時代和我們這個國家的氣質和形象,為華夏民族和東方古老的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注入了活力。

毋庸置疑,飛速發展的經濟有力地推動了社會各項事業的進步,但也伴隨了各種問題的重積,比如遠景利益的犧牲,比如公共觀念的回落,比如權力腐敗,比如生存環境遭受空前的侵害。騰飛的經濟背后是諸多負面問題,有的已成痼疾而積重難返。

我們總覺得這是經濟建設中的正常現象,但我認為我們更有責任去清理和處置這些問題,很顯然,如果我們強力推進理性邏輯,冷靜客觀的把握事物的本質,就會預防和避免更多的損害發生。

中央已經注意到了諸多問題,什么價值取向,什么社會穩定,經濟過熱也好,環境問題也罷,這既是制度問題,也有人為因素,但歸根結底是制度問題,是管理國家的著力點之所在。社會建設是一個綜合工程,治國綱領的確立至關重要,尤其對于我們這個法制建設處于初級階段的人口大國,它的地位舉足輕重。

不可否認,如今人民的許多生活指數都得到了提高,生活水平穩步攀升,但對生活質量的改善并非盡如人意。在撲面而來的時代生活的喧鬧中,特別是臃腫奢華的物質生活所映襯出的精神上的空虛,以及各種丑陋沉渣泛起并成為生活的主景,讓人萌生懷舊的情緒。

最高處的聲音得到全民的回應:社會要和諧發展,經濟要又好又快地發展。如此,問題的結癥一目了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治國綱領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進步的時代正呼喚著更高要求的行動指南。

凡過則廢。經濟建設中心論居功至偉,但若迷信不放,勢必違背發展的真理,在總設計師繪制的宏偉藍圖上留下敗筆。況且它已經深深影響了當今中國的經濟發展格局和經濟運行質態,所謂經濟過熱,其實就是違背經濟發展規律而引發通貨膨脹,說是高能耗、低產出,其實就是掠奪資源。

在一些地方,經濟建設中心論已經成為濫度開發、占用不可再生資源的借口。我們擁有的耕地相對數已少得可憐了,而無度的進占還在觸目驚心地進行著;經濟建設中心論也已成為推卸社會責任的理由。雨后蘑菇般涌現的窯礦上演接二連三的安全事故,明目張膽的砍伐已成朝日新聞,一邊指責撻伐,懲處查辦,一邊依然故我,照常不驚。有時變換面孔,乘機侵吞國家和人民的巨額資產:在企業改制中做手腳,在地方大搞政績工程,損公肥私,大撈好處。而這些地方往往社會公共事業進展緩慢,人民得不到更多的實惠,以致民怨鼎沸,民心不安,經濟建設中心論恰恰成了少數人胡作非為、魚肉百姓的擋箭牌,成為奉行腐敗的遮羞布,也無形中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幫兇。它的另外一個負面作用就是:為泡沫經濟鳴鑼開道,制造虛假的繁榮。比如各地所謂的開發,無非就是政府出面做房地產生意,盡管場面紅火,刺激了消費市場,但其實際作法不外乎丟下城市地段的舊廠區搞商品房開發,再用賺來的錢圈進大量的耕地興建廠房,而且在扯起的經濟建設的大旗下,各項優惠政策紛紛出臺,金融、土地、規劃、建設、城管等各部門聯手一條龍服務,齊刷刷為其大開綠燈。表面上地方建設有了所謂的經濟增長點,地方財政也有了所謂的新稅源,但了解經濟的都知道,這里面并未發生勞動生產力增殖,社會財富總體未有創造性地增加,因而錢給誰賺去了誰心里清楚,但最終受害的卻是國家和人民。這正如同命不同價并非法律本意,但卻是現實存在,而土地還是原來的土地,卻神仙般刨出了金子??這就是每日上演的經濟神話。

甚至此論還一度干擾了國家的組織人事制度。在縣市鄉鎮,過去一度時期鄉鎮企業、縣市骨干企業快速發展,無論虧贏,只要具備一定規模影響,只要撐著運轉,其法人代表一定是風光無限,得到各方肯定并被納入組織部門的視線,進而得到提拔重用,廠長、經理、董事長竟然還擔任鎮縣的副職領導干部,此種模式曾經甚為流行。

經濟講究利益,行政講究服務和規范用權,兩者各行其道,是社會應有的職能分工。然而搞經濟的能人(暫且不管是否水貨)插手政務,以利益標準衡量政府工作,讓公仆情懷沾染商人習氣,勢必將服務職能的政府導向唯利是圖的辦事機構,滋長更深的腐敗,同時更難防范個別投機者不惜金錢開路撈取政治資本的不正心術。過火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綱領性要求確實難免混淆用人的標準。

很多資料顯示,當今中國十三億人溫飽問題亦已得到解決,許多地區已經步入建設小康生活的軌道。中央綱舉目張,明確指出今后的發展方向和方針要求:以人為本,持續科學發展,建立和諧社會。因此,以更高要求的口號取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提法已是刻不容緩,箭在弦上。以全面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為中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強音,實為民心所向,理所當然。誠如當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取代“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偉大決策一樣,提出“以全面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為中心”的理論指航意義深遠,必將對今后的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也許你有更為精辟的見解或更多的質疑,那就請你甩開惰性,走出彷徨,放飛思想,大聲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