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民工維權存在問題、原因及對策
作者:任軍林 發布時間:2007-08-07 瀏覽次數:1853
多年來,農民工進城務工越來越多,由于文化素質較低,不善于保護自身的權益,加之,我國勞動用工制度和勞動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導致農民工追討工資案件逐年增多,農民工追討工資已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是農民工案件人數眾多,涉及面廣。這類案件具有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矛盾集中、又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當事人往往以集團訴訟的形式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在處理這類案件時,稍有不慎,就會激化矛盾,影響社會穩定。
二是農民工文化素質較低,自我保護意識差。有的農民工務工時,不到正規的職業介紹機構求職,同時又很少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有的雖然簽訂了勞動合同,但勞動合同不規范,甚至屬于對維權不利或侵權合同,加上有的用人單位以招用“臨時工”為借口,侵害勞動者的權益,給農民工依法維權留下了隱患。由于沒有書面勞動合同的約束,發生勞動爭議后缺乏最直接的證據和衡量侵權與否的標準,用人單位才敢在農民工工資、保險、工傷賠付等問題上肆無忌憚。而農民工又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一旦發生糾紛,往往出現舉證不能,法院在處理時面臨困難。
三是農民工案件集中在春節前,處理難度相對較大。全國各地院在審理民工案件中發現,目前仍有部分企業沒有按《勞動法》規定的“按月足額”支付農民工工資,當農民工權益受到損害進行維權時,往往集中在農民工返家之前(多為春節),而且金額較大,處理難度相對較大。這類案件主要分布在建筑行業,建筑市場混亂,轉包、分包現象嚴重,拖欠工程款的現象普遍,使建筑業從業農民工深受其害,有的農民工半年或半年以上領一次工資。由于不能按月領取工資,為以后追索工資埋下隱患。
四是農民工法律意識差,不注重自身權益的實現。用工單位普遍認為社會保險會增加用工成本,因而不給勞動者購買養老保險、社會保險等,一旦出現工傷,農民工得不到應有的社會救助。
二、對策和建議
第一、勞動監察部門應加大監察力度。行政部門要運用自己的權利,采取更為切實有效的措施,增加專業人員,加大執法力度,堅持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保證在出現糾紛時,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法律救助。加強對拖欠工資者加重處罰力度,保證我國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尤其是農民工作為勞動者所享有的勞動權利得到全面落實。
第二、增強農民工的維權意識和法制觀念。要努力增強農民工的維權意識和法制觀念,使農民工在遇到侵害時能自覺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農民工們自身也要學會維護自己的權益,要懂法、懂勞動法,知道自己擁有哪些權利,在受到侵害時如何維權。同時,勞動者在平時的工作中應注意保留有關證據,并在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時,要不超過法律規定的時限。
第三、快審快執,強化調解。法院在對涉及農民工案件時,要從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全面落實司法為民。一是開設速裁訴訟通道快審快結。為使民工工資案件得到及時、快速處理,組織專人進行審理,開設速裁通道,保證案件快審快結。二是強化訴訟調解維護社會穩定。注重加強對雙方當事人的說服增教育,在保證民工工資能確實兌現的情況下,積極鼓勵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或自行和解,防止矛盾激化。三是開展專項執行兌現民工權益。農民工的工資案件,申請到法院后,如不能及時執行,可能給社會穩定帶來不安定因素。因此,要開展專項執行工作,把農民工工資案件作為重點案件,定人、定時、限期執行。
第四、充分依靠黨委、政府支持。對于因國家產業政策調整或者企業改制等原因引起的國有企業整體拖欠工資而引發的群體性糾紛,要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與政府有關部門共同做好疏導工作,平息矛盾,化解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