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沛縣人民法院對近五年來所審結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進行了統計調研,發現農村未成年人犯罪現象令人擔憂,其犯罪行為觸目驚心,加強預防挽救工作刻不容緩。

一、犯罪特點

一是犯罪類型集中。當前農村青少年犯罪均集中在盜竊、搶劫等侵財犯罪以及殺人、強奸、尋釁滋事、聚眾斗毆、故意傷害等暴力犯罪。侵財型、暴力型犯罪,分別占犯罪類型總數的64%39%

二是共同作案不斷增多。少年犯在作案時拉幫結伙,在作案前大都進行嚴密的策劃和細致的分工。這是因為青少年在學校容易形成小團體,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識,就可能形成共同作案,也容易得逞。如沛縣魏廟鎮6名少年犯盜竊一案。犯罪團伙成員均系6名中學生,由孫統一指揮,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盜竊。

三是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在審理的157名少年被告人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為121人,占總數的77%,其余均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二、犯罪成因

一是主觀因素。農村青少年有著未成年人所普遍具有的特征,心理發育不成熟,辯別是非能力差,同時,他們又有著獨特的主觀心理特征??自卑心理。由于我國城鄉差別的客觀存在,農村在經濟發展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均無法與城市相比。這無形中造成了農村青少年的自卑心理。在此心理作用下,往往表現為愛慕虛榮、喜歡攀比,為達到目的,常常鋌而走險。

二是客觀因素。1、大學生就業難的狀況影響了廣大農民對子女上學的信心。“讀書無用”的觀念在很多家長及青少年的心目中嚴重存在,致使許多農村學齡少年輟學,失去繼續受教育的機會,過早流入社會。2、一些農村青少年的家長文化水平偏低,不能正確履行監護職責或者難以履行監護職責,其未成年子女往往是從一般的不良行為一步步走上犯罪之路。3、社會環境中存在著大量誘發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溫床”,青少年本身辨別是非能力差,加之受黃色音像制品、淫穢書刊及不良網絡內容的誘惑,便常萌發嘗試、模仿的念頭。特別是農村青少年大多無經濟來源,當囊中羞澀,又抵擋不住誘惑時,就有可能走上歧途。4、現階段我國仍然存在著明顯的城鄉差別,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這其中有許多是青少年,但城市尚無解決他們就業、就學的能力和條件,使他們淪為閑散人員,有些因生活所迫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對策建議

一是加大廣大農村法制宣傳力度和普法教育。宣傳既要廣泛,又要深入,不要走過場,培養農村青少年的法制意識,做到知法。

二是家長要規范孩子的交友。家長要從小事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習慣,對不良行為要及時地預防和矯治,多與孩子交流溝通思想,切莫采用暴力手段。規范孩子的交友,及早發現“苗頭”,并消滅在萌芽狀態。

三是學校應加強青少年德育教育。學校既是青少年接受知識的場所,也是青少年學習如何做人的地方,因此學校要加強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放在與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

四是采用多種措施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外部環境。要減少農村教育費用,減輕學業負擔,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力度,保障青少年的受教育的權利;要進一步整治學校周邊環境,嚴禁未成年人進入網吧和電子游戲室等經營場所,取締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黑網吧”。

五是進一步拓寬農村青少年的就業渠道。創造條件,多籌建新型職教學校,大力發展適合農村生存發展環境的青少年職業教育,讓農村青少年學會一門謀生的技能,使他們真正成為引導農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