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刑事和解下被害人保護與量刑社會化的關系
作者:易書芹 發布時間:2013-09-18 瀏覽次數:840
一、刑事和解的概述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訴訟程序運行過程中,加害人(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及其親屬以認罪、賠償、道歉等方式達成諒解與協議以后,國家專門機關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責任或者對其從輕處罰的一種案件處理方式。" 刑事和解區別于傳統刑事司法之處在于突出了被害人的角色,強調化解被告人與被害人(或其親屬)間矛盾糾紛,是被害人權利和地位的回歸。傳統刑事司法模式中,追訴權為國家壟斷,犯罪被認為是對國家和社會整體的危害,而被害人更多情況下與一般證人無異。傳統模式下,"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因為犯罪而產生并以犯罪為外在表現形式的刑事糾紛始終不能得到刑事司法制度的關注,刑事司法制度沒有為刑事糾紛在刑事司法制度范圍內得到解決提供必要的制度空間,刑事糾紛往往在國家刑事司法制度處理完刑事案件之后仍長期存在,并在實踐中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影響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實踐中凸顯的問題,引起了對于傳統的"利益同一性"預設的質疑,即代表國家的公訴方、審判方是否必然與被害人的利益和意愿一致。"畢竟,國家權力代表社會整體的利益與需要,而組成社會整體利益的基本元素及個體利益是千差萬別的,個體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在所難免。" 基于現狀以及被害人權利與地位回歸的潮流,刑事和解成為當下刑事司法制度的必然選擇。
雖然我國具有"和為貴"思想傳統,但是刑事和解作為一種現代刑事司法理念仍屬舶來品。其在我國萌發于各地各部門的探索,而這次刑訴法的修改,也使得其正式走向立法。只不過,僅由程序法加以概括性的規定,而在實體法中對于定罪和量刑情節并未做出變動的情況下,刑事和解在我國當下,視為一種刑事司法理念更為適宜。這種理念是強調保護被害人的權益,了解被害人的訴求,更加注重化解加害人與受害人間的矛盾。
二、刑事和解受到的質疑
刑事和解作為一種不同于傳統的國家主導型的司法觀,其意在保護被害人權益,化解矛盾,真正實現案結事了。然而,刑事和解實現的途徑本身卻注定無法擺脫受到質疑的宿命,其通過被告人認罪、悔罪和被害人諒解兩個立足點,進而引起不進入訴訟程序(不予起訴)或者從減免處罰的結果。兩個立足點中,被告人認罪、悔罪是一種主觀心理狀態,只有通過外在行為才可能予以得知,而被害人的諒解往往也不是無條件的。因此,經濟賠償這一外在行為成為二者絕佳的契合點。一般認為,被告人賠償經濟損失、給付精神撫慰金可以視為有認罪、悔罪表現,同時在得到賠償的情形下被害人也更容易諒解被告人。于是,經濟賠償成為刑事和解的關鍵要素。通覽刑事和解預設的和解路徑和思路,其實現方式在實踐中招致"花錢買刑"的質疑可以說是理性的必然。當以下情況成為常態時,我們有理由擔憂該項制度可能會異化成為部分人不受刑事處罰或者減輕、免予刑事處罰的制度性出口,即"案件的處理結果與經濟賠償具有密切關聯。若加害人經濟條件較好且賠償到位,就較容易得到被害人的寬恕和諒解;若加害人經濟拮據,無力承擔賠償或者賠償無法及時到位,即便其主觀上能夠悔過且愿意賠償也很難得到被害人的諒解。" 上述質疑,也在實踐中得到了部分印證。"研究發現,在案由相同且案情相似的案件中,和解成功案件加害人被判處的平均刑期普遍低于未和解案件,有的案件甚至相差一倍以上。雖然刑事和解已上升到法律高度,但是如何在實踐中尋找被害人保護與社會公正之間平衡點,有可能成為刑事和解能否實現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社會預期目標的關鍵。
三、交通肇事罪中被害人保護與量刑社會化實然與應然
依照新刑訴法的規定,交通肇事罪作為過失犯罪案件可以進行刑事和解,也是各地以往實踐中重點試行罪名。然而從實踐的結果來看,也難以擺脫"花錢買刑"之嫌,似乎落入了"賠償-諒解-緩刑"的套路。交通肇事罪緩刑適用率高早已不是秘密,尤其是在賠償了被害方經濟損失的情形下,因而公眾對于交通肇事罪的"花錢買刑"的質疑并非空穴來風。
筆者認為不能將實踐中的"賠償-諒解-緩刑"的處置模式等同于刑事和解。因為,這種模式非但難以長久地化解矛盾,維護社會公正,反而會激化社會階層對抗情緒,最終與和解宗旨相悖。尤其是在交通肇事罪中出現上述模式,賠償即能緩刑的套路缺乏對于生命與健康的珍視,不符合刑法人本情懷,更難以實現刑罰的目的。筆者認為,在交通肇事罪的和解中,既要保證被害人或家屬的經濟利益,也要考慮量刑公正和刑罰目的,同時還必須注意到交通肇事罪的賠償中有車輛保險因素的介入。
交通肇事罪的刑事和解中,首先應當保障被害人或其家屬的合法權益,特別是獲得經濟賠償的權益。交通肇事罪雖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從宏觀層面可以理解為對于公共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但是從微觀角度,任何一起交通事故都切實地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而且多為他人生命權。據于此,交通肇事罪不能僅站在國家、社會角度,以危害公共安全為由一判了之,從而漠視了被害人或其親屬的切身利益。同時有一個不得不正視的事實是,我國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較低,即一般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或者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在此情形之下,一判了之的話,很可能出現以下結果。其一,根深蒂固的"人命關天"意識,使得較短的宣告刑難以滿足被害人或其親屬的"報復"欲望;其二,因實體上已處理結束,甚至是被告人已服刑完畢,削弱了被告人賠償的積極性,增加了被害方索賠的難度。這種處理方式下,雙方矛盾進一步加深以及被害人通過申訴上訪尋求解決辦法便在預料之中。對于交通肇事罪這種有直接受害人,且嚴重侵害個人權益的犯罪,國家不能以不計被害人權益的方式追求宏觀的目的。因為"從社會生活的層面看,犯罪對于被害人的危險性不僅是不可回避的,而且是最直接、最具體的。在這一層面上講,既然犯罪侵害的不僅是國家的統治秩序和社會的整體秩序,而且也是侵害被害人個人利益的行為,那么被害人自然就應當享有對犯罪表達自己意見的資格,在這一前提下被害人與犯罪人通過協商對犯罪的處置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要求也就不會影響到國家'獨立'的追訴權和懲罰權。" 在犯罪是對個人權益侵害的情形之下,無視被害人的訴求與感受,無視矛盾糾紛的源頭,不僅不符合解決問題的基本常識,有失科學性,同時也不利于培養全民的法律敬仰精神(至少難以得到部分被害人及其家屬的認同)。因此,在交通肇事案件中,應當摒棄過去一味以刑事懲罰為唯一目標的理念和做法,而應在化解矛盾理念的指導下,引導雙方就事故所引起的糾紛達成諒解,促使被告人認識行為的危害性同時督促其積極履行賠償義務,使被害人或其家屬獲得合法合理的賠償同時認識肇事行為的過失性,最終力爭雙方達成諒解,案結事了。
被害人的權益應當予以保護,但是一旦落入了"賠償-諒解-緩刑"的模式也是不符合量刑社會化的要求的。所謂的量刑社會化,是指量刑的實質主體是國家和社會,應當站在國家和社會角度,以追求社會公正,實現刑罰目的為目標,還意味著量刑不僅對個案的被告人有影響,同時還具有社會化效應。交通肇事罪的直接后果是加害人與受害方間的矛盾糾紛,但是這改變不了行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本質,而且刑事和解也并未改變國家對于犯罪的追訴權和量刑權。上述模式則有放棄量刑社會化之嫌,也缺乏基本的人文關懷和對于生命的珍視。交通肇事罪雖為過失犯罪,但是行為人先前的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為多為明知而為,刑法懲罰的正是行為體現的這種嚴重不負責任態度。交通肇事行為的量刑一旦落入賠償即緩刑的模式中,將不利于督促樹立謹慎駕駛,珍視他人生命的正確理念(而這正是刑法設置交通肇事罪的初衷之一)。相反,其可能會讓人形成交通肇事花錢就可以解決問題的錯誤看法。更何況,交通肇事賠償中有一個特殊之處不得不納入考慮范疇,即保險問題。在這種情形下,實際賠償的主體多為保險公司,如此一來,若是判處緩刑,對于一般行為人的懲罰性從何體現,又如何實現刑罰預防犯罪的目的。
基于刑罰目的性和社會公正的要求,我們應當避免落入上述模式之中。在交通肇事罪的刑事和解中,應當將賠償情況視為被告人的酌定量刑情節,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刑期的長短上,但是否適用緩刑還應當從犯罪行為本身出發予以考慮。對因酒駕、嚴重超速、嚴重超載、交通肇事后逃逸、事故發生后不積極施救或其他負事故全部責任的案件,因對他人生命健康的嚴重不負責任態度,即使賠償并且得到諒解,也應當慎用緩刑。這是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本質所決定的,也是量刑社會化的必然要求。對于這類行為大量適用緩刑,難以樹立法律在普通民眾中的權威,甚至容易招致誤解,不過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漠視被害人或其家屬的訴求,畢竟加害方與被害方才是實實在在的糾紛主體,只有源頭性矛盾化解了才可能實現案結事了,但是賠償被害人損失并非適用緩刑的充分條件。更何況被告方賠償被害方的經濟損失是其法定義務,不能將該項義務演變成與國家以及被害方就量刑討價還價的籌碼。有幸的是,筆者的上述意見并非一己之見,在實踐中已有部門持相似觀點。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若干意見》規定了醉駕致人死亡、超速50%以上、逃逸、斑馬線上致人死亡等六種一律不適用緩刑的情節。同時還規定了酒后、吸毒后、無駕駛資格、曾因違反交通安全法規受過刑事或行政處罰、讓人頂替等五種一般不適用緩刑的情節。筆者認為,浙江省高院的上述量刑意見,既體現了刑事和解著重化解矛盾的理念,又堅持了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本質,是對刑事和解的科學解讀。
刑事和解作為一種重視刑事糾紛本源,注重化解糾紛雙方矛盾的司法理念。在當前,其并非是將刑事追訴權、量刑權讓渡與被害方,而只是將被害方的訴求納入刑事司法關注的范圍。交通肇事罪中,應當摒棄過去一味以刑事懲罰為唯一目標的理念和做法,而應重視源頭性矛盾的化解,重視被害人保護工作(重點是獲得賠償和精神撫慰),但是犯罪不僅僅是侵害個體權益,其社會危害性的本質仍未改變,從社會角度給予行為予以刑法評價不僅是國家的權力,也是其職責所在。司法者在實踐中,應當樹立正確的刑事和解理念,把握和解的基本原則,力爭社會矛盾化解與社會公正的雙贏,而不能偏廢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