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嘆
作者:蘭壘 發布時間:2013-09-17 瀏覽次數:2031
唐末藩鎮割據,武人亂政,浩浩大唐帝國轟然倒塌,中國歷史隨之進入了史上最為黑暗的“五代十國”時期。四方軍閥力爭大統,數十年間天下刀兵四起、尸橫盈野,眼鼻之間盡是血雨腥風。天下亂相已成,百姓思定之心亦是大勢所趨。后周世宗柴榮較之四方軍閥,也可算得明主,苦心經營之下,使得后周隱隱呈現一統天下的大國氣象。可惜天不假年,柴榮壯年辭世,身后留下只是一對孤兒寡母和一個根基未固的帝國。后周的驕兵悍將無法將帝國的希望寄托在一個七歲小兒身上,遂演繹了一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歷史大戲。趙匡胤在刻意的爛醉中登上權力的頂峰,爾后勵精圖治,征討四方,總算不負眾望,開創兩宋三百余年的國祚。
兩宋是文人的兩宋。唐末至宋建國一百余年,天下苦武人久矣,宋太祖趙匡胤更是以武將的身份奪得大統,故宋對武人的防范之意是深入骨髓。趙匡胤的石刻遺訓中“不得以言論之故,處死士大夫”,宣示宋以文人治天下的國策。言至此,就不得不提及南唐后主李煜,藝術家式的國主在大爭之世意味著悲劇,后主雖逝,然而后主文風卻為宋一脈承繼,綻放出絢爛至極的文明之花。北宋諸帝因襲前朝制度,大規模開科取士,以高官厚祿、錦衣美食許與文人,大宋天下文風蔚然、文豪輩出。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東坡等文壇巨匠橫空出世,百余年間北宋政壇身居高位者,盡皆譽滿天下的飽學之士。同樣在宋,文官政治初現端倪,延至明朝,文官集團演變為能與皇權抗衡的龐然大物,也為今世現代政治的文官制度提供歷史素材。文風鼎盛并非全無弊端,學問高深并不等于治國能力,文官政治盡管給宋帶來了繁華穩定,卻也形成冗官、冗政等弊端,更甚者,為北宋造就了一位藝術家式的皇帝,宋徽宗。李后主的前車之鑒,宋徽宗卻重蹈覆轍,最后亡國,屈辱北行,客死異鄉。
兩宋是不幸的兩宋。縱觀中國歷史,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之間的碰撞、摩擦不斷。然而對于歷代漢族王朝而言,草原民族大都僅為邊患,難以動搖王朝統治的根基。可惜兩宋面對著處于鼎盛時期草原文明,在兩種文明的輝煌碰撞中,兩宋的文人之筆豈是怒馬長刀的對手。漢民族向來不缺名將驕雄,意外的是,兩宋只在亡國前夕才涌現一批名將精騎,其余時間宋軍常以敗績聞名。原因是,兩宋統治者對武人懷有深深的戒心,自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后,武人的地位就開始下滑,兼之文人大行其道,重文輕武深入人心,例如狄青最后貴為宰相,卻因其行伍出身,一直為北宋文人所輕,由此可見一斑。皇帝委派統帥軍隊者大都為文人與宦官,文人中兼任武職者如范仲淹者可謂鳳毛麟角,多數如童貫者亂軍誤國,可悲可嘆!如此虛弱的國防,卻先后直面契丹、黨項、女真、蒙古輪番攻伐,怎能不?。繃鴥燃橄喈敊啵D殺岳武穆、解除韓世忠等名將兵權,又不啻于自毀長城,這等國家,又怎能不亡?就算有正氣浩然的文天祥,又怎能挽回這頹頹帝國覆滅的命運?
海南崖山之上,陸秀夫望著身后滿山遍野的蒙古鐵騎,毅然決然地背起九歲幼帝縱身一躍,兩宋的歷史最后定格在這一躍的瞬間。宋自小兒手中得天下,又自小兒手中失天下,可能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千年之后,遙想兩宋的繁華,不禁為如此帝國的覆滅長嘆一聲。倘若兩宋的國策得到及時修正,那么對于宋,對于當時之世界,對于今日之中國,又會是怎樣一般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