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歷的法院兩次搬家,已讓我深切感受到法院發展變化的歷程,而這正是我們整個法治輝煌進程中的一個縮影。

1979年,因為司法機關重建工作的展開,我從江蘇師范學院(現蘇州大學)被選調到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1987年又被調至蘇州市金閶區人民法院工作。近30年的法官生涯中,我長期在基層法院擔任院長工作,見證了30年間法院各項建設的新發展。

蘇州金閶區法院是在1979年恢復重建的,當時辦公地址在石路地區一座破舊的小樓上,和區委其他機關同樓辦公。法院僅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和一個辦公室,共有工作人員不滿10人,后又加設了一個臨時機構??復查辦公室,主要全面負責復查平反“文革”期間判處的冤假錯案。辦案沒有汽車,外出辦案僅靠兩輛公用自行車和乘公共汽車,提押犯人則要到公安機關或政府機關借用汽車。辦公用品要到政府辦公室去領,連熱水瓶、掃帚等也由政府統一發放。

法院的第一次搬家是在1986年,區政府新大樓竣工后法院就搬到了舊政府大樓,和檢察院在一幢樓上辦公。經過多方爭取,我們終于有了一輛吉普車,提押犯人不用借車了。但是其他條件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印制裁判文書只有滾筒油印機,每次印制裁判文書,干警們都要干得汗流浹背,弄得全身都是油墨。沒有法庭,只有借區政府的會議室作臨時法庭,要開庭必須先到政府辦公室登記,遇到政府要用,開庭只好延期。法院在這幢大樓里整整呆了11年,其間庭室機構有所增加,其中最有意義的是在 1986年增加了執行庭,解決了建國以來法院工作審執不分的問題,加強了執行工作的力度。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法官們有了全國統一的制服,臧青色的制服帶有天平肩章,配套的是大蓋帽。當時由于經費問題,法官制服一半費用需要法官自己承擔。雖然這套衣服在老百姓眼里到底是警察還是法官很難分清,但對我們辦案頗有幫助,畢竟看起來法官有了點威嚴。

時光流轉,1995年,在區委和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法院建造了新的辦公大樓和審判法庭,法院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辦公場所,我們高高興興地進行了第二次搬家,辦公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五層高的辦公大樓,基本滿足了五十多名法院干部的工作需要,而且有了審判法庭和標準化的檔案室、閱覽室、健身房。開庭記錄不用筆記了,全部用電腦記錄;打印裁判文書,只要輕輕一摁電腦的鍵盤,法律文書就從激光打印機里輕盈地飄出了。另外車輛的配備也基本齊全了,外出辦案如果去的地方比較遠,基本上是乘汽車了。上個世紀末,我們的法官也第一次穿上了明顯區別于警察、檢察官制服的法袍。

進入新世紀后,法院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時代。經編委批準的法院內設機構已達到12個,專門設立了少年法庭、無障礙法庭、科技法庭等。隨著法院人員配置逐步專業化,法庭設置逐步科技化,當時的法院和審判法庭已不能適應現代化審判工作的要求了。金閶法院為金閶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區委、區政府領導是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對新法院的建設也高度重視,新法院的建造于是進入申請立項審批程序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新的法院辦公大樓和審判法庭就將展現在我們面前,而我們也將迎來在法院30年生涯中最愉快的一次搬家。

我親歷的法院兩次搬家,已讓我深切感受到法院發展變化的歷程,而這正是我們整個法治輝煌進程中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