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是一種境界,一種對洞悉世事以后能夠正確取舍自我行為的理性的、智慧的表達。知足,能使人平靜、安詳、達觀和超脫。學會知足,就能在當今物欲橫流和令人目迷的世相百態面前氣定神閑,心地坦蕩。然而,有的人卻并不懂得知足的真諦。

 

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農夫,每天早出晚歸地耕種一小片貧瘠的土地,忙死累活,卻收效甚微。一位天使可憐農夫的境遇,就對農夫說,只要他不停地往前跑,他跑過的地方就全部歸他所有。

 

于是,農夫興奮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來休息一會兒,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兒女們都需要更多的土地來生活,又拼命地往前跑……有人告訴他,你到該往回跑的時候了,不然,你就完了。農夫根本聽不進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錢,更多的享受。可是,終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沒有了,土地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故事發人深省,她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些因貪圖更大的利益而把手中的東西丟棄的人,是愚蠢的”,知足而善舍,方能常樂。平民百姓也可為然,為官之道,更在其中矣。

 

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經常語重心長地告誡干部:“現在領導干部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從工作考慮,組織上還給予了許多必要的待遇。細算起來,奉獻與得到相比,得到的已經很多了。如果貪贓枉法,鋃鐺入獄,值得嗎?”是啊,人的一生,“家有萬貫,一日不過三餐;廣廈千間,夜眠不過三尺。”人不能把金錢帶入墳墓,而金錢卻可以把人送進墳墓!要知道法律這把利劍時刻都高懸在自己的頭頂,如有不軌,它遲早會出鞘“亮劍”。多少人進了牢獄才懂得了自由多可貴,悔不該當初目無黨紀國法,肆意放縱自己的貪欲。幡然醒悟間,為時已晚矣。

 

知足才能常樂,知足才能常安,這是現代人應銘記于心并要身體力行的生存智慧。因為只有知足一點,我們才能根絕那些折磨人的不切實際的欲望,從而讓生活過得更安寧、更幸福。

 

當然,把知足作為一種生存智慧,我們不能把它理解成隨遇而安、不思進取的人生態度,否則“知足”只會成為我們前進路上的絆腳石。我們所說的“知足”是對現實生活的欣然接受,不與他人比地位高低,比富貴享受,能坦然地對待功名利祿,有著古仁人志士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達觀處世態度。作為一名法官就應該懂得知足常樂,在工作上用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上向標準低的同志看齊,時刻想著我奉獻了多少,而不是考慮我得到了多少,如此,我們方能讓自己多一份理性的真實,少一些欲望的浮云。讓我們大家都學會懂得知足,在知足中領悟人生,在知足中享受人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