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勞動爭議案件種類、形成的原因及對策
作者:董正遠 秦鋼 發布時間:2009-09-09 瀏覽次數:1160
近幾年來,法院勞動爭議糾紛案件不斷增長的趨勢應引起我們的重視。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和企業改革力度的加大,由此而引發的變更、解除勞動合同及下崗、內退、買斷工齡等勞動爭議糾紛不斷出現。正確處理好這類案件,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對保障社會穩定和推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筆者認為勞動爭議案件類型有以下幾種
1、在勞動合同解除時,關于工齡的計算而引起的糾紛。在勞動合同解除時,根據有關規定,職工由于成建制調動而改變工作單位的,其在原單位的年限內應當作為計發經濟補償金或生活補助費的年限。而一些公司并未將職工在原單位的工作年限計算在內,從而引起來勞動糾紛。
2、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以上,是否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而引起的糾紛,根據《勞動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以上,當事人雙方同意延續勞動合同的,如果勞動者提出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如,尤某等人在單位連續工作十年以上,要求與單位簽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在合同到期后愿延長勞動合同期限,繼續任用尤某等工作,但不同意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3、在勞動合同解除時,引發的經濟補償金糾紛。如某單位與職工解除勞動關系混同為終止勞動系,從而不給經濟補償,另外補償標準也不統一。
4、用人單位拖欠、扣發勞動者的薪金、欠繳勞動者的社會保險統籌金等引發的糾紛,用人單位為追求自身利益,無視勞動保障的法律、法規,隨意拖欠、扣發勞動者的報酬,甚至欠繳勞動者社會保險統籌金。
勞動爭議案件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
1、勞動關系利益化。在市場經濟作用,企業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一些切尤其是私營企業只注重經濟效益,不重視職工的合法權益,違反國家勞動法律法規,這種利益將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加速發展而有增多和深化的趨勢,勞動爭議糾紛將在一段時間內急速爆發增長。
2、勞動合同管理的不規范。勞動合同是規范勞動用工關系、明確勞資雙方責權利的關鍵,一些企業法律觀念淡薄或不愿遵守法律,采用不簽訂、拖延簽訂勞動合同的方式,嚴重侵犯了勞動者的利益,致糾紛不斷產生。
3、勞動立法不完善。我國勞動法總共13章107條,大多是原則和綱領條款,對事實勞動關系、違約賠償等缺乏規范,相關法律責任在立法時存有遺漏,配套的法規不健全,涉及到勞動關系運行的重要領域尚無相應的法律予以規范,勞動保障部分頒布的規章、政策存有沖突或毛,致使一些企業鉆了法律和政策的空子,侵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4、勞動者的弱勢地位。我國勞動力市場處于供過求的局面,勞動關系力量對比明顯不平衡,造成勞動者處于弱勢地位,因此企業不用擔心勞力資源的枯竭,往往輕視或者損害勞動者權益,而勞動者尤其是外來勞動力,維權意識不強,仍抱有陳舊的就業思維定式,為了自己的就業崗位,采用以“尊嚴換就業”的方式,對企業侵犯自己合法權益的行為忍辱負重,迫使自己放棄權益。
筆者建議應采取有以下四種對策
1、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時應及時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發生勞動爭議時,學會運用法律保護自己。首先與單位協商調解,如不能解決應及時申請仲裁,對仲裁結果不服的盡快起訴。
2、用人單位嚴格遵守勞動法規,在增加效益發展企業的同時注意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斷強化勞動合同管理,規范用工行為,建立、解除、終止勞動關系必須依法辦事,嚴格執行政策,規范操作程序,相關手續必須完備。
3、勞動行政管理部門強化行政監察手段,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及時糾正和處理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行為,正確處理好企業發展與職工合法權益保護的關系。
4、我國現有《勞動法》在多數是原則性的,操作性不強,應增強維護勞動者權利和查處勞動違法行為及法律制裁等方面的具體條款。在加快完善和修訂勞動法的同時,建立健全勞動立法體系,配套出臺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增強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