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萍工作法”演繹法官的情法人生
作者:孫瑩 王明新 發布時間:2011-03-04 瀏覽次數:1029
全國法院系統去年開始推行的“陳燕萍工作法”——“望、聞、問、切 、笑”五字工作法。用心去感知,用心去辦案,掌握案件處置的主動權,爭取案件的最終妥善解決,化解糾紛,在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認真履行人大代表職責
從2008年1月,陳燕萍光榮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她說:“這是對我一個新的挑戰,我從一個法律工作者的角色又增添了一個人民代表職責,認真學習理論知識之余,我必須廣泛聽取民意、走訪、調研。”在前三次兩會上,陳燕萍為法院以及其他行業提出了可行性較強的建議,部分建議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并得到落實。
平時生活中,“察民情、聽民聲”已成為陳燕萍工作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眾多個案都反映出一個不可忽視的同類問題時,陳燕萍便會加以注意,深入基層進行調研,最后集結成可行性議案,帶到全國兩會上參政建言,反映基層群眾訴求,紓解民生難題。
在平時辦案過程中,陳燕萍留意到,一些涉及交通肇事、人身損害賠償、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撫育費、勞動保護和刑事附帶民事案件在執行過程中,被執行人往往確實沒有履行能力,此時,申請執行人再次面臨“有苦無處訴”,在非常困難的境地往往采取極端手段。陳燕萍調研后,認為這中間缺乏了制度性的救助措施,致使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得不到法律的及時保護。
陳燕萍調研全國情況后發現,一些地方建立了“特困群眾執行救助基金”,但在實踐中遇到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救助基金的法律地位不明確,資金來源沒有保證,救助基金數額不均衡等。經過縝密思考,陳燕萍建議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特困群眾執行救助基金”,并從法律制度上給予明確,使其成為通行的制度。財政、民政等政府主管部門,就“特困群眾執行救助基金”的設立程序、資金來源和資金數額,出臺專門文件給予規范和保障,真正使該救助基金有穩定資金來源,長期發揮作用。去年,陳燕萍在全國兩會上鄭重遞交了此議案。
如今,一個針對刑事被害人的救助機制在靖江已然運行。
基層法官的“熱線工作室”
陳燕萍的電話總是很多,工作室電話、私人手機的每月通話記錄居高不下,大部分電話內容都是在協調糾紛或是答復求助。越來越多在生活中遇到困境的人,將求助目光投向了陳燕萍。她的同事笑稱,她的辦公室可以叫做。
在一起離婚案件中,一名外地女子與丈夫離婚,因丈夫家拆遷,女子面臨無房居住的困境,幾乎走投無路。陳燕萍為此輾轉多個部門,協調政府安置房,犧牲了一個又一個難得的休息日。最近,這名女子終于搬進了一處滿是陽光的安置房,陳燕萍的“好大姐形象”從此刻在了這名女子的心里。
和這名外地女子一樣,很多人帶著煩惱、忐忑的心情來到法庭,陳燕萍總以真誠的微笑相迎,請坐、倒茶,“坐下來,有話慢慢說”,溫溫和和的一句話便可讓對方漸漸舒緩急躁。
誠如“陳燕萍工作法”所闡述,其科學實質在于始終堅持人民法院的人民性,將群眾路線貫徹到審判實踐中,將群眾感情貫穿于辦案全過程,真正把人民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真正把人民滿意作為根本的評判標準。事實上,要做到法理、情理相結合十分困難。每次立案后,陳燕萍事必躬親,盡快趕到糾紛發生地,查看現場,向村干部、鄰居、當事人雙方了解情況。在處理相鄰關系、房屋買賣糾紛、承包合同糾紛、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等案件時,堅持現場必去、四鄰必訪,做到案子結了,當事人的心結也打開了。
往往一個普通的日子,陳燕萍要接待來訪、求助者數十人。在她的臉上,人們永遠看不到厭煩情緒,她對來訪、求助的每一個當事人皆是竭盡全力給予悉心解答。生活里,總有一些人在某些誤區上走進極端,陳燕萍從不掉以輕心,她化身成心理疏導師,根據不同的情況調整工作方式進行適當合理的心理疏導,讓他們走出“牛角尖”似的困境。而在一些事件上,陳燕萍如果發現確實是相關部門存在問題,她則立即邁出工作室,及時與相關部門溝通,如此,一步步成功化解數起矛盾。
去年夏天,陳燕萍拆開一封求救信,寫信人是一名剛剛換腎的女孩錢佳慧。佳慧眼看著父母為自己欠債累累,合吃一份五元錢盒飯,流著淚在無菌病房里,寫信向陳燕萍求助。看完信的第二天,陳燕萍便動身前往上海第一人民醫院。
第二天中午12時許,陳燕萍來到無菌病房的玻璃門前探望,戴著口罩的佳慧臉上頓時綻開笑容,走到玻璃門前。陳燕萍的眼眶紅了,她朝佳慧頻頻豎起大拇指,透過玻璃門輕聲安慰:“我來看你了,你要繼續堅強,不要哭!一定要有信心!”而后,在陳燕萍的倡導下,佳慧接受到了越來越多社會好心人的捐助。